苦與甜是相對的,如果沒有苦,甜也就沒有滋味,但只要我們有夢想,其實當下是苦的,那我們也因有期盼而甘之如飴。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一篇《名人勵志:沈從文的勵志故事》,為大家增添動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隨手翻開一本書,是沈從文的書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沒想到會發表的自囈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認為"精神失常"的一段歲月。他在妻子張兆和的信上胡亂圈點,內容大致為:我的痛苦這個世界上沒人知曉,生活已經失去意義。
在囈語里,他說:翠翠,你在一點零四的房間里酣睡,還在想著我嗎?我死了也想著我嗎?我不由得吃了一驚。原來,那個小說中"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的人,也是沈從文自己啊。原來,他一直未能忘懷少年的情懷--他在自傳里,寫下了一段孽緣:一個白臉女孩和弟弟,趁著他的愛情正燃燒時,騙走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令他不得不離開家鄉。而他將未曾在自傳中落筆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說《邊城》中。樸素潔白的期望,欲語還休的心動,用生命表達的純粹,閃爍在字里行間。
在痛苦無法排遣的許多年后,他還掛念著她。而三三(張兆和的昵稱)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終于有點理解了他對張兆和的愛戀,有許多無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許多映照著對翠翠的憧憬:美麗、忠誠、純真、微黑。而張兆和還多了翠翠所沒有的大家閨秀的才氣。沈張二人的戀愛,未必為對方完全懂得,卻可恒久。因為他對自己的懂,因為她的純粹高潔。
幸好,他有她。那個雖然不太懂得他,卻一直用自己溫暖堅定的愛心去支持和撫慰他的妻子。后來他曾在家自殺,也幸虧擔心著他的她匆匆從干校返回,及時發現而救了他一命。
從此以后,沈從文開始了另一條命。他的痛苦低到塵埃里,開出花來。他丟掉了那支光彩奪目的文學之筆,開始托生為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我仔細讀過其填補國內空白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與其他關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勝于如今的文物專家不知多少倍。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沈從文,不論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來龍去脈都清晰起來。許多人都震驚于他驚人的記憶力以及淵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對于"故宮解說員"的工作,也做得十分盡心盡責。在文物面前,訥于言的他,隨時可以口若懸河。
他埋葬了文學世界里的沈從文,成就了文物專家沈從文。無法言說、無處排解的痛苦,開成了一朵朵奇葩?吹侥切┮唤z不茍的文字,與之前的文學之筆截然不同,但也同樣圓潤、樸素、悠遠,印著他個人的標記。只是,我依然會有流淚的沖動。有些人的有些轉身,即便與世無爭,即便毫無聲響,即便當事人一直微笑,也讓旁人難以釋懷。
點擊查看:更多名人勵志故事分享
一個死過一次的人,還畏懼什么,還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還有哪種痛苦,無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與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間是熊熊燃燒著的他們從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熱浪與辱罵、鞭打面前,沈從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進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此事后,卻不能從身心深重的痛苦與屈辱中解脫,當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個小巷里的一間斗室,沈從文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給了文物研究。他美麗忠誠的妻子,每天給他送飯。有時,上頓的飯菜都涼了,他還在不辭勞苦地涂抹寫畫。張兆和只能倚門無奈地一笑,不能理解這個人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畢竟他已經"正常"了。
這個世間只有一個沈從文,天分過人,外表溫和,內心倔犟。當年郁達夫好心勸慰這個在小旅館流著鼻血寫文章、幾近餓死的文學青年放棄文學之路時,年輕的沈從文帶著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無路的無奈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當魯迅在報紙上痛斥他的時候,他保持了冷靜與克制,仍不改文風;當郭沫若代表一種新環境全盤否定他的時候,他差點放棄了生命,但重新站起來時,更加驕傲--誰都知道,郭本人對于文物有著相當的造詣。后來,時為社科院領導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評價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并撰寫了序言。沈從文自始至終,沒有說過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時自己都快被這個強勢的人逼瘋了。
一個人面對挫折和痛苦的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這個世界一點兒也不可怕。黑暗也不會黑得真讓你走投無路。只要內心夠強大,性情夠執著,苦難不過是露珠,遲早會在陽光下化為輕霧。它可能會改變你的軌跡,卻不能摧毀你的尊嚴與傲氣。當然,它也可能是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決定。
張兆和在沈從文逝后,輕聲說道:斯人可貴。她的妹妹張充和補充: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上述就是《名人勵志:沈從文的勵志故事》,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未來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08080.html
相關閱讀:“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