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人來說,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生命歷險就足以刻骨銘心;對一個戰士而言,一次犧牲一次肉博,也足以證明忠誠。但他,卻數百次孤身臥底,數十次面對毒梟的槍口。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傳奇,在共和國禁毒戰爭中歷經血與火的考驗,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創造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緝毒傳奇。他就是現任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保山邊防支隊副支隊長的印春榮。下面是其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印氏真實版《無間道》
2002年5月6日下午時分,廈門一家五星級酒店三樓的茶室里如平常一樣生意清淡,可容納五十幾人的茶座里,只坐了三個客人。
音箱里傳出的薩克斯樂曲舒緩悠揚,而在座的三個人,看起來卻一點都不放松。其中一個彪悍大漢,要么面無表情地盯著斜對面的小個子,要么就警覺地掃一眼四周。
座位上的小個子,就是時任云南公安邊防總隊保山支隊副參謀長的印春榮。不過,在這個茶室里,他的角色變成了名叫“三哥”的販毒集團馬仔,與他面對面坐著的是綽號為“刀疤”的臺灣籍毒販。
一個星期前,印春榮和他的戰友在云南省保山市截獲了一輛運毒車,毒品的接頭人就是“刀疤”。在制訂了嚴密的抓捕計劃后,印春榮以交貨人“三哥”的身份與在廈門的“刀疤”取得了聯系,對方定下了碰頭的時間和地點。
雖然已經多次孤身打入販毒集團內部,但這次的對手格外難對付,這讓印春榮多少有些壓力。
呷了口茶,印春榮抬眼看了一眼對手,那張沒有任何表情的臉,并沒有因為茶室昏黃的燈光而顯得柔和:長方臉,高顴骨,一道刀疤從右腮延至眉梢上方。印春榮知道,這個“刀疤”的經歷絕非一般,他曾在臺灣特種部隊服役過五年,摸爬滾打樣樣精通,且疑心重,心狠手辣,連睡覺時也是槍不離身。
“刀疤”旁邊坐著的是他的保鏢,這個大塊頭身高1米86,體重100多公斤,幾乎勝過兩個印春榮。而且他曾到過云南,對云南邊境的情況非常熟悉,如果印春榮稍有疏忽,馬上就會被他識破,萬一暴露身份,就會有生命危險。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投入到“三哥”的角色中。
沒聊兩句,“刀疤”稱自己沒煙了,印春榮順手從兜里掏出一盒“555”,扔給對方一支,自己慢慢地點上一支。掏煙、點煙、吸煙、吐煙,印春榮這套并不起眼的小動作,一直在“刀疤”冷冰冰的注視下完成。被這樣死死地盯著看了一分多鐘,印春榮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終于,“刀疤”點上了煙,長長地吸了一口,剛才幾乎僵滯的空氣重新流動起來。
印春榮明白,剛才“刀疤”是在考察他,看他現在的神情,應該是通過了考察。又過了一小時,因為立即拿貨的要求一直沒得到滿足,“刀疤”開始變得焦躁。為了穩住他,印春榮撥通了外面戰友的手機。“大哥,李先生(“刀疤”姓李)這邊急著想拿貨,你看……”“拿貨沒有問題,但是他們的定金還沒到銀行,告訴他,錢一到賬馬上就發貨!”
印春榮明白,戰友是在通知他,抓捕現場還沒布置好,必須得想辦法穩住“刀疤”。
三個小時還沒拿到貨的“刀疤”,越來越煩躁,幾次提出“改日再談”。為了不讓“刀疤”起疑心,“三哥”開始不停地向他介紹云南的風土民情和道聽途說來的小故事,時不時地插科打諢。
對于印春榮來說,這最后一個小時,簡直比一個世紀還長。他幾乎是用智慧和勇氣支撐起了每分每秒。在他的“滔滔不絕”中,時間不知不覺逝去,直到戰友以“大哥”身份將電話打進來……
“大哥讓我們去交貨。”早已等得不耐煩的“刀疤”和他的保鏢,跟著“三哥”就走進了專案組設下的包圍圈,埋伏在四周的戰友們“呼啦”一下,一擁而上。發覺上當的“刀疤”,拔槍就要挾持印春榮,而此時的印春榮已經沖了上去,死死地按住了毒販的雙手。
這次交手,共繳獲海洛因52千克,毒資300多萬元人民幣,摧毀了一個正在滋長中的販毒集團。直到進了班房,從未失過手的“刀疤”也想不明白,這個小個子怎么可能是警察?
數字背后的傳奇
“刀疤”的疑惑不是沒有道理。乍看起來,現年43歲的印春榮似乎缺少一張警察的臉龐;而不足一米七的小個頭,更是與一般人印象中高大威猛的警察形象相去甚遠。然而,英雄本自平凡出。當你看到這樣一些數字后,就會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個子的不同尋常。
平均每三天破獲一起販毒案件,查獲毒品一公斤。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今,印春榮共參與和指揮偵破的販毒案件2834起(其中萬克以上大案48起),繳獲毒品4070.95千克,毒資近3000萬元,運毒車311輛,抓獲犯罪嫌疑人3846名。印春榮先后榮立一等功一次,榮立二等功兩次,榮立三等功四次。2004年,他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
然而,很難有人想到這個訓練有素的緝毒英雄其實是“半路出家”。
1982年,印春榮高中畢業,他放棄了父母給他安排好的工作,毅然報名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邊防衛士。此后,他的身份經歷了多種轉換,從戰士、學員、衛生員、醫士到醫師……而在他最初的人生履歷上,印春榮一直是一名軍醫。
1998年10月15日,因辦案人手緊缺,時任保山邊防支隊龍陵邊防大隊醫師的印春榮第一次在辦案中充當“馬仔”。他只身打入販毒團伙內部,在交“貨”的路上,三人同騎一輛摩托,兩名身高體壯腰挎長刀的毒販將瘦小的印春榮夾在中間,只要情況有變,兩名毒販隨時準備干掉他。不料,摩托竟然闖了紅燈,被交警攔了下來,兩名毒販正準備逃跑,印春榮卻下車迎了上去,這名交警認識印春榮,他正要開口,印春榮遞上一支煙說:“老哥,我們從山里來,不懂城里的規矩,求你放我們一馬。”他邊說邊使眼色,交警會意,擺擺手說:“以后注意點。”三人徑直來到賓館,毒販取出毒品要求印春榮交錢,印春榮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茶,冷不防將茶杯砸在一個毒販的后腦上,不等另一名毒販拔出刀來,他餓虎撲食般撞了過去,專案組人員迅速沖了進來,將毒販生擒。此案共繳獲海洛因9.85千克。
初顯身手,一鳴驚人。從此,印春榮的人生歷程改變了,他從一名醫師變為一名緝毒警察。
印春榮改行后,認真鉆研專業書籍,細心揣摩毒販心理,分析販毒的規律和特點,虛心向公安干警學習,提高辦案能力,努力掌握與毒販周旋的技巧。他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偵察員,除了要忠于職守掌握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有一套過硬的本領。針對各個時期販毒活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印春榮制定了工作策略和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總結經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緝毒這條道路上,印春榮從一個“新手”慢慢成熟起來。
禁毒是一直以來的心愿
從名醫到名探,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實卻是印春榮一直以來的心愿。
印春榮出生在滇西邊城瑞麗的一個小山村,那里美麗靜謐,但因為和毒品泛濫的“金三角”毗鄰,一直被毒品這個“白色妖魔”籠罩。家鄉的孩子們還很小時,很多父母就急著把他們送往內地親戚家,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遠離家鄉,以免他們長大后沾上毒品。
“我抓的大多數毒販,自己都不吸毒,有的連手下人都不讓吸毒。因為他們知道,沾上了毒品就意味著家破人亡。”從小到大,印春榮目睹了太多由毒品引發的悲慘故事。
一天,讀中學的印春榮上完晚自習回家,經過一條小巷時,突然被腳下一個東西絆了一個趔趄,他拿手電筒一照,不禁嚇了一跳。原來,這是一個死了的男人,手里還拿著一支沒注射完的針管。
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毒品所帶來的死亡,那晚觸目驚心的一幕長久地盤旋在印春榮的腦海,讓年少的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走出恐懼的陰影。
還有一件事,印春榮一直不愿提起。那是一個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小伙子聰明、能干,但后來沾上了毒品,整個人就像著了魔一樣。為獲取毒品,他把家里所有的東西都賣掉,以致一貧如洗。最終身無分文時,他竟然狠心地將自己年僅10歲的兒子背到了境外賣掉,而他自己也最終暴死異鄉。
毒品,就這樣把一個好端端的人變成了魔鬼。
說起這些,印春榮眼神悲切,他發出誓言:“為了禁毒,即使把命搭上,我也無怨無悔!”
也許,正是這觸目驚心的一幕幕,讓印春榮的緝毒之路走得如此堅定而漫長。也正是曾經的痛徹心扉,令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個子成長為一名傳奇神探,進而成為一枚鐫刻在共和國緝毒史冊上的印章。
但在榮譽等身的背后,面對如潮的鮮花,“印”還是那一顆印:赤誠、火紅、方正。這是印春榮不變的本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11724.html
相關閱讀:“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