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活到老,學到老,美國人認為要求知若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我進谷歌也是為了學習。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國籍:中國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最后,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法律系和數學系也很有名。哥大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允許學生學習的課程范圍很廣。我在大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美術、歷史、音樂、哲學等專業的課程,接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找到自己興趣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哲學系的一個老教授說的話: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嗎?想象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中有你,一個世界中沒有你,讓兩者的difference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再來說說我的哥大法律夢。當時,我主要學的是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屬于一種法學博士預科(pre-law)的專業。但是,上了幾門政治科學的課后,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來上課,十分苦惱。其中一門課實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課都在睡覺,惟一的選擇只是在教室里睡還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學期過半后,我的平均成績勉強夠得一個C,我趕在限期的前一天把這門課退掉,才避免了因為平均分不到3.0導致助學金被取消的災難。
我向家人提起學習法律的苦悶時,他們都鼓勵我轉系。姐姐說:你不是高中時就把大二的數學讀完了,還得了全州數學冠軍嗎,怎么不轉數學系?但是,這又讓我碰到了我的第二個苦惱。進入大學后,學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個 數學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數學尖子,一個班只有七個人。但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數學突然由最好的變成最差的了。這時,我才意識到,我雖然是全州冠軍,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稱為鄉下的田納西州,而當我遇到了這些來自加州或紐約州的真正的數學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連問問題時都膽怯了,生怕我的同學們看出我這個全州冠軍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樣。這么一來,我就越來越落后,到今天我對這門課還是半懂不懂(這又是一個沉默不是金的證明)。當我上完這門課后,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都是因為數學之美而為它癡迷,但我卻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羨慕他們找到了最愛;另一方面,我遺憾地發現,自己既不是一個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就這樣,我與我向往的哈佛、選擇的法律、自豪的數學一一揮別。
因為懂計算機成了校園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數學,我的未來之路將往何方?幸好還有計算機。
其實,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我很幸運,學校就有一臺古董的IBM機器,當時是1977年,計算機還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張一張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這一疊打了洞的卡片輸入電腦)。有一個周末,我寫了一個程序,讓它去解一個復雜的數學方程式,然后把結果打印出來。因為機器運行速度非常慢,寫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學校,我突然被老師叫去罵了一通說:你知不知道我們所有的紙都被你打印光了!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運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斷地在打印結果。當時的打印紙都是每張連在一起的厚厚一疊,而這樣一箱紙可能要花掉學校幾十美金,結果被我一個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師當然很生氣。
大一時,我很驚訝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計算機,而令我更驚訝的是這么好玩的東西也可以作為一個專業。于是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課程,得到了我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A+。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贊揚,我還感覺到一種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可能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才是一生的意義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計算機中心打工,他們會按時間付點錢給我作為酬勞,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鼓勵。同學們有什么計算機方面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當時會計算機在學校里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COOL了。甚至那時候我的ID都跟別人不一樣: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學計算機的就是cs.kaifulee,學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李開復,和校長一樣,多牛啊!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別人的密碼。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密碼是可以被破譯的,當我黑掉別人的帳戶以后,就用他的名義發一些惡作劇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了一個單身女郎征友的啟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到今天還不知情,下次見到他我一定要記得告訴他,那個啟事是我發的。
當時,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計算機系只是新設的一個專業,如果我選擇計算機這個基礎不是很厚重的專業,前途看起來并不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預測到:做法官、律師、參選議員等等。因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著規劃。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我甚至連將來要做什么都想不出來,當時也沒有軟件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多無聊、多沮喪啊!),并沒有讓這些現實就業的問題影響我。于是大二時,我從政治科學轉到計算機科學。當時,一個物理系的同學開玩笑說:任何一個學科要加科學做后綴,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學?纯茨,從一個假科學跳到另一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成不了科學家。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引言
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其中幾頁還特別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該書出版才幾周就一躍成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書中,弗里德曼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天分和毅力。他還認為:經過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歷史的潮流已將世界各地間的隔閡消除殆盡,如果你不努力趕上時代的潮流,你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我決定回到中國時,曾經與托馬斯?弗里德曼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我提出:我非常贊賞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實,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樣的人才,無論你在美國、中國、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遺棄。但是,我提出他的書里面談到的問題似乎把中國與印度的教育過于完美化了。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激勵與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頂天立地的人才。同時,他也同意他可能為了喚醒美國青年與教育家,特別強調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此,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展開的。我們正身處一個平坦的世界在21世紀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需要的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21世紀里成功的跨國企業需要的也正是來自世界各地,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個人素質和滿足時代要求方面同樣出色的人才群體。因此,這封信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青年的,也同樣是寫給世界青年的,是寫給任何一個希望在21世紀里獲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里,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干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中,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停留在專注、勤奮、誠實、服從等個體層面
但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復的機械勞動,也不再是單打獨斗式的發明與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李開復先生2009年做客《詠樂匯》!
與百度各走各路 不一定你死我活
作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李開復的職業生涯可以說是令人相當羨慕,從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助教到蘋果電腦公司互動媒體業務副總裁,從SGI公司的副總裁兼總經理到微軟全球副總裁及微軟中國研究院首任院長,如今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依然是IT行業的明星。
我覺得加入谷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價值觀的考驗。特別是在其他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逐漸消失的時候,谷歌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面對著過去4年的職業生涯,李開復向記者發出如此感慨。
好在,經過4年的盤整,谷歌在中國的發展也日漸起色,來自第三方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谷歌在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占比已經接近30%,
李開復谷歌四年大事盤點
1、2005-2006:加盟Google 惹官司
2005年9月13日,美國金縣高等法院就李開復違反競業禁止協議案做出裁決:李開復可以立即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圍將受到限制。這一限制在2006年1月的庭審之前一直有效。12月22日,微軟公司終止了對Google以及李開復的訴訟。
2、2006-2007:大舉招聘 推進人才本地化
2006年4月12日,谷歌Google的全球中文名稱在北京正式發布。2006年9月4日,谷歌正式入駐清華高科技園谷歌大樓。這一年里李開大力推進人才本地化的工作,通過高校招聘工作贏得了Google總部的信任,并在中國獲取了巨大的聲譽。從2005年9月開始,李開復就在全國各大高校宣講,最后在中國招聘了70多名員工。這些員工于2006年7、8月陸續開始上班。
3、2007-2008:發力研發 結盟合作伙伴
從2007年上半年起,谷歌開始頻繁地發布新產品及搜索的整合功能,陸續發布了地圖、圖書、熱榜、生活、輸入法、金融Onebox等10多種新產品,還有若干諸如搜索建議、相關搜索等等一些搜索功能的優化。與此同時,谷歌陣線聯盟還在不斷擴大,聯盟中的成員越多就越能讓谷歌擺脫輿論一邊倒的劣勢。正因為如此,李開復反復在各種場合說的四步論:人才、技術、流量、收益,終于將走到最后一步。
4、2008-2009:防守反擊 運營本地化
截至2008年底,谷歌中國針對中小企業的營銷論壇一共舉辦了26場。在這一年里,百度遭遇央視曝光,讓許多原百度的代理商和客戶轉投正努力開拓市場并標榜不作惡的谷歌中國,也使得谷歌中國業績突飛猛進。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08年谷歌中國營收達到14.32億元,同比提高6%,谷歌和百度的市場份額差距縮短了幾近8%。
谷歌中國總裁李開復離職創業
消息人士透露,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將于今天正式辭職,結束其為期四年的任期。谷歌中國官方和全球均尚未對此消息發表評論。
最新消息顯示,谷歌中國將于今天上午或午間宣布李開復離職的消息。在過去四年中,曾多次傳出李開復離職的消息,但最終均被否認。此次離職消息也已在業內流傳數日。
據悉,李開復離職后或將自行創業。目前尚無法得知其離開對谷歌中國的影響。2005年7月時任微軟副總裁的李開復跳槽谷歌,出任谷歌中國區總裁。隨后,微軟起訴李開復,阻止其跳槽。但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李開復于2005年12月加盟谷歌。
李開復回到中國后,四處演講組建團隊,并表示將帶領谷歌在中國推出更好的產品。四年來,谷歌中國遭遇多次危機。目前尚不清楚其誰會接替其職位。(騰訊科技隨后獲悉,谷歌全球副總裁劉允將暫接谷歌大中華區總裁一職)
2009年9月4日,正式宣布從谷歌離職。
2009年9月4日 19:41:54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專訪李開復:新公司下周成立 做青年創業平臺
李開復先生宣布新公司為創新工場
2009年9月7日,李開復在博客內首度公布了新公司的名字創新工場,并對新公司做了簡短的介紹,稱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最后很有自信地展望了公司的前景一個嶄新的模式,是一條未選之路。
創新工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天使投資+企業孵化器+創業指導的混合.
李開復-與谷歌
從知春路的微軟中國研發中心至五道口的谷歌公司車程不過二十分鐘,李開復卻用了半年以上的時間走完這段路程。為了阻止李開復加盟谷歌,微軟一紙訴狀將李開復告上法庭,官司雖然最終以和解結束,但是卻將李開復加盟谷歌的日程推遲了近半年左右。
結束官司后的李開復于2005年12月正式履行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的職務,當時他對谷歌提出了兩大使命:一是雇傭最好的人才;二是使最多的中國用戶對谷歌的產品滿意。
中國互聯網的特別之處在于:與傳統行業相比,中國公司在互聯網上更容易擊敗國外公司,谷歌宣布進入前,雅虎、eBay均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為此,李開復為谷歌總部開出了本地化的解決方案。首先,眾多前去谷歌應聘的人員發現主考官并非人力資源總監而是李開復本人,其次他宣布在中國招收50名關門弟子的消息迅速引起媒體對谷歌公司的關注,這些舉動為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谷歌節省了絕大部分的廣告支出并增加了媒體曝光度。
2006年4月12日李開復帶領下的中國團隊迎來了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視察,當日施密特親自宣布了google的中文名稱谷歌,盡管中文名稱宣布后當時曾引來了業內的部分非議,但這一名稱還是在隨后的幾年內迅速取代了google。
2006年6月的一件小事成為業內第一次傳出李開復離職的離職傳聞,當時有外電報道稱呼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表示將重估中國。隨后即有國內媒體猜測并撰寫報道稱谷歌將退出中國市場,李開復本人也將離職。
這一事件的真實情況是Bri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谷歌正在全球各地進行政策評估,中國也不離開,這一言論被媒體誤讀為谷歌將重估中國市場。
據日前《PCWorld》披露的數據顯示,谷歌和百度合計占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的95%份額,在移動搜索領域,谷歌和百度在其中分別占26.6%和26%的份額。此外,盡管百度與谷歌的市場份額之比仍然是接近3:1,但收入上的差距卻相差不多,谷歌雖然沒有擴大戰果,但已通過多年的努力拿下雅虎推出中國市場后被競爭對手吞噬的部分市場。
李開復-個人影響
李開復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及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戶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
加盟微軟公司前,李開復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此前他還曾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李博士在Cosmo任職期間,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方面的研發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擔任SGI公司網絡產品部門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網絡產品策略的制定。李開復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中的最后一個職務是其交互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他們后來開發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
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開復曾就讀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副教授,并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開復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同時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12809.html
相關閱讀: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