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我生活中的5個故事
新希望團體董事長劉永好表現,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有3方面的變化利好民營企業投資,分辨為:反腐、對央企適度地節制、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受到一定限制。
劉永好以5個故事串聯起了他的創業生涯,講述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和現在新政策下的機遇。每一個故事里,他都面臨著生逝世存亡的境遇,非常值得我們思考與鑒戒。
第一個故事:“傻子瓜子”與胎死腹中的“劉氏音箱”
今天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重建改革的邏輯,談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政策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和我們面臨的新機會。首先,我想說重建改革的邏輯,那么邏輯是什么呢?我可以從幾個小故事來講。當年改革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次中央政治局討論開會,討論年廣久的“傻子瓜子”,那個時候他賺了100多萬。而小平同道講先看看吧,不礙大局的。這才有了我們民營經濟的機會。就這個“看一看”才有了以后的試一試,才有了以后“有利的彌補”,才有了“以后的主要的組成局部”的定位,才有了十八屆三中全會講的絕不搖動地、支撐的重要的基本位置。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要進一步市場化,而市場化是與民營經濟銜接在一塊兒的,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市場化可能只能是海市蜃樓,市場化和民營經濟是正相關的。其切實和傻子瓜子差不多的時間,我們新生機的幾個兄弟想做一點事件,我們是無線電的發熱友,那個時候我們愛好裝收音機,我裝了幾臺,大家都特殊地滿足,花錢也不多。后來我想為什么不把它做一個產品呢?我們就把出產隊的庫房騰出來,自己就開始干了,我們把音響設計出來樣機也裝出來了,聲音挺大也挺好,他們很愉快。但后面公社的書記沒有支持我們。我的第一次創業主意就停止了。
假設那個時候我們公社的書記支持我們,就有兩種可能了,第一,中央開會討論的就不是傻子瓜子了,而是劉氏音響了;蛘,可能現在和TCL、海爾并列的,就有劉氏電器了,我們丟掉了一個機會。
第二個故事:應用政策養鵪鶉養了全世界第一
改革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長短常正相關的。后來有了鄉村專業戶,我們就下鄉創業了。從82年6月份到今年,31年了,這31年來我們兢兢業業一步一步做起來,我們養鵪鶉養了全世界第一,我們做飼料做到了全中國第一,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我們養雞、豬、鴨鵝,我們提供世界上超過1/5的肉的產品。這樣做得益于國家市場化的進程,也得益于國家對民營經濟逐漸的認同、器重和確定。方才講,從“不動”到“試一試”,到“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門”,到今天的“毫不動搖”.我覺得這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邏輯,是和國家改革正相干的。我們這批中國的民營企業,是中國改革的見證者、參加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今天,中公民營經濟的作用已經毋庸置疑了,它已經解決了差未幾80%的就業,供給了60%-70%的產品,上交了超過60%的稅收。今天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單單是解決就業、提供稅收,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改革的過程。推動中國市場化的進程,而大家驚喜地看到,三中全會再次地提出了市場化的概念,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的格局。我覺得這就非常地好。
我們今天在探討:改革的邏輯是什么?市場化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機會,我們民營經濟會有什么樣的機會呢?前幾天我們在一塊兒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呈現了一些變更。第一,反腐倡廉,以前辦當時要送一包煙、一條煙、一瓶酒、一箱酒,現在全體都不不要了,對民營經濟很好,下降了本錢。第二,對央企要適度地把持邊界,央企不是有錢什么都可以做,受一定的限度。
第三,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說地方政府什么都做,都投。另外一方面,以前大批的外來投資的比重和格局已經弱化了。我們看一看以前中國投資的起源主要是哪里?央企、地方政府投資平臺,還有外資投資者,而這些現在在一定水平上都有所弱化,或者是有了邊界。而另外一個主體就是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在現在這種格局下就受到鼓勵。只要你按照法律的框架經營,只要是市場的行動,都是可以做的,放開搞活減少限制,這就會構成一個新的格局。當這個新格局機會來到的時候,我們的民營企業家們籌備好了嗎?
在新的格局下,國度經濟還要發展還要投資,經濟還要前行,還要按市場的規矩去做,靠誰?我感到民營經濟是個重要的依附對象之一,民營經濟將會以國有企業和其余的所有制的企業一道,為中國的經濟建設繼承作出更大的奉獻。我想這或者就是改革的邏輯。
第三個故事:謝絕被我們收購的國有飼料廠的下場
在這方面我們實在仍是有好多的故事要講的,勵志名言,我們剛創業時那個時候政策環境不當初好,但是市場太好了,由于在商品缺乏時代,什么都缺,只有你有,做什么都賺錢。然而危險也無比大,銀行不給我們貸款,我們跟親友借,到年末了還曾還不出來。但當前我們發展得十分好,很快成為了鵪鶉大王。我們發明鵪鶉究竟是一個小產業,我們就開端做飼料。
我們開始做飼料的時候那個難,那時糧食要票。我們用鵪鶉蛋換票,人家就去告我們。后面國家食糧統購統銷撤消放開了,我們靠市場拼搏就異常有上風,我們不斷地收購做不下去的國有飼料廠。有一段時間我們收購了國有30多家飼料廠。但有一些會認為,你一家民營企業憑什么收購我們?但前未幾我們清算了一下,發現我們收購的20幾家企業全部都做得很好。當初不批準我們收購的,現在一個都沒有了。市場就是那么殘暴,市場是講規則的。并不是說我們是救世主,跟我們配合就一定能行,而是因為那時我們是依照市場的規則去做,我們更市場化。而那時候的那些國有企業是靠規劃的,打算糧沒有了,他們天然就倒了。
第四個故事:為了生存差點把把產權送給國家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我們發展得很好,成果到90年代末一段時間社會上的爭辯特別多,有人說私營企業個體戶畢竟行不行?這時候媒體有很多的討論,我們出去也難了,買糧食運輸業不行了,我們覺得日子太難辦了,我跟我哥找到縣委書記說,我不要產權了,希望聘我們做廠長,但產權我們不要了。我們縣委書記特別好,他說永好,我相對沒有讓你們關門的想法和決議要收你資產的設法,我提議你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就這句話確切給了我們很大的勉勵。到了91年以后小平同志南巡,一聲春雷經濟大發展,一下子全國沸騰了,民營經濟大發展。有材料顯示,在90年前后中國的民營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掉了40%,但之后,民營經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就在這一年我們開始走向全國,在全國各地建工廠收購企業。到現在我們在全國大略有500的家工廠,有8、9萬員工,接洽了數以百萬計的友人,我們繼續養豬、養雞做飼料。我作為政協經濟委員會的副主任介入了倡議起草非公36條。
之前出臺了那么多的政策和文件,但落實還是不夠的。但十八屆三中全會不一樣了,從根本格局上談到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性,而且從基本上講中國必需走市場化的途徑,由市場來配置資源,而且從格局上來講制約地方政府的投資平臺的作用,以及反腐等等這些,我覺得這些為民營企業帶來了新的格局和機遇。
第五個故事:借助互聯網創新的新創業機會
我是中心電視臺和全國共青團的經濟創業的輔導老師和評委,我在許多處所講盼望激勵創業,愿望年輕人都去干和創。前段時光一個公務員的地位幾十個人、上百個人搶,但創業的豪情就弱了。其實年青人就應當闖一闖,失敗也沒有什么。但有可能,你就發明了自己的發展格局,創造了本人的機會。中國在新的格式下經濟還要持續地發展,我們除了去掌握這個機遇,還要有新的考慮,這個新的思索就是怎么樣進行改造,對企業來說也要做自己的改革,這是變革和創新。我們在創業的時候發現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們以前裝音響一定賺錢,我們養鵪鶉、養豬必定都賺錢,我們做什么都賺錢,但今天不同了,你再做這些都不行了,因為人家已經有很大的范圍了,我們不能做這些舊調重彈的傳統的事了。我們要做什么呢?要做一些創新的事。大家說這幾年互聯網發展得最好,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貿易,靠的就是智慧,靠的是立異、靠的是變革,第三是服務和讓利。要不斷地變。
因為互聯網帶動了良多的新的機會,我意識一個大學生,他通過微信買產品跟銷售照樣能夠賺錢,一個月可以賺多少萬塊錢。在翻新一直變更的時候,咱們可能捉住新的機會,就不要拘泥在傳統的工業上。任何時候創業都是有機遇的,要害是我們怎么去掌握這個新的變革、新的機會。
國家給了我們不斷改革、不斷發展的機遇,民營企業受到看重這是很好的,這種格局下我們怎么把握?其實對我們企業來說也有很多的抉擇。這段時間我更多是到處走一走看一看,不斷跟人協作。我們現在還搞了一個醫療同盟平臺,后果非常好。我們用互聯網精力來領導創業、投資和發展,我覺得這就是新的機會,也許這就是我們企業本身的變革的新機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2391.html
相關閱讀: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
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
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
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