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1年到2009年在百度工作,快9年時間很多深刻的體會。當時有一個現象,一邊是網站的爆炸,一邊是人對信息的極度渴求。2009年我看到新浪特別高興,花了三天三夜把每個頁面都看了個遍,但是10天之后,我就看不過來了,頁面太多了,我根本找不到信息在哪。信息網站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需求越來越精準,百度就抓住了這個機會。當時就想,我們會不會有一個和百度一樣的大機會呢?
“互粉”把微博毀了
2007年我就開始玩twitter,當時有一個詞是關注Follow,這個詞把媒體行業真正推向前了。以前只有兩種關系,關系好和關系不好,Follow出現之后,一個人就可以吐槽說話,粉絲可以無限增多,這是單向關系,但是這種體系也會造成非常大的阻力,很多人就會說我關注你了,你趕緊關注我一下,強力逼迫關注。
很多人愿意互粉,但是互粉這個事把微博都毀掉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本來關注就是感覺你說的有道理,不喜歡了就取消,原本你有選擇權,可以有合理的信息量,但很多人為了得到這個人的關注就關注他,其實他又不是特別喜歡這個人,他每天發的東西也不是你想要的,最后的結果就是屏幕上開始出現了很多不想要的信息,體驗很差。
我2009年后離開百度,我們那幫人去得比較早,其實是可以退休的。離職前一天,早上打開電腦,怎么沒有郵件?我抓起電話就打,發現電話不對,后來發現自己是在家里面,然后明白自己已經不在公司了。
這種不工作的狀態很讓人難受,退休不干活是不可能的了。過了一個星期就考慮創業。
當時有很多選擇,如去一家上市公司。我的朋友也在這個公司,我就問他具體情況,他說職位挺高的,他當時說了一個很牛逼的話,你能把五年前干的事重新干一邊嗎?我說不愿意。
另外一些選擇也很靠譜,但不是自己喜歡的。這時,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做一個中國的twitter。
2009年開始,我們著手做這件事情,5月11日開始干,8月底新浪微博出現,一年后發現不對,新聞類的東西在中國阻力比較大,而且這時新浪宣布說用戶達到了一個億,想到我們的還不到100萬,這個項目也就放棄了。所以我想勸大家,如果發現事情不對,要敢于放棄,堅持太多沒用。
放棄之后又面臨幾個選擇,第一是微博營銷,但是會發現一個問題,百度一見到我們就說,能不能給我們策劃一個段子就能火起來?后來發現這事不行,你如果辦一個這樣的創業公司,就會發現這個事情是特別依靠人力,后來我們就把做策劃創意的事情放下。
我們想到的第二個事情是代理經營,這個事挺好玩的,但是大概三個月之后我們發現企業的官方微博號,包括微信訂閱號的代運營是一個偽命題,一個不存在的機會。很多人說把用戶教育三個月就變成我的客戶了。但是你想想,在淘寶買東西的有多少?關注淘寶微信微博的有多少?喝過可口可樂的有多少?關注它官方微博的有少?很多給我們提供衣食住行的我們都沒有關注,一個企業還關注你,天天看你發廣告,這可能嗎?所以,企業可以有自己的官方賬號,但不要花太多錢,不要期望太高。
有一個師兄,做茶葉的,有30萬粉絲,問我怎么樣,我說不怎么樣。我知道它們存在,但你說什么他們都不理你,給發兩篇廣告,只發廣告,就掉粉20%、30%,好不容易來了個人,買了雙鞋,但鞋壞了他還是去商場,沒人在微信上跟你互動。
我們當時做了很多測試,建了十七個群,然后愿意交錢買東西的就組成一個群里面,我們認為建立這個群之后每天都能聊很多,后來覺得這個設計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一聊,就需要呈現你的價值觀,每個人每天只說育兒、家庭、價值觀,代運營這一塊我們干了大概三個月,很難做,你想,一個企業有那么多產品,我們自己的一幫小姑娘每天最多花五分鐘考慮你家產品,你讓她寫的文章比你還了解你的企業,這怎么可能?那幫小姑娘做很多企業,但她們沒有摸過這個戒指長什么樣,然后就寫這個戒指好得不得了,包括有一些公司做母嬰產品的,她們也沒生過孩子,你認為她們能做得好嗎?訂閱號如果沒有東西可取,也沒有那么多人喜歡你,怎么寫也寫不好,后來就放棄掉了。
后來我們又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那個時候微博特別火,每天大概有50多萬人職業做帳號,天天在里面寫東西,一年半時間就漲了72萬粉絲,但是像這樣的紅人很多人聯系不到他,我們就看哪一些帳號是可以做廣告的。
最后,我把所有項目都砍掉,只做一個平臺,一端是無數的微博帳號,一端是無數想買廣告的人,相當于自媒體行業的阿里巴巴。產品出來之后就會有交易,平臺特別高,我們可以投入,我們花了五分鐘聊這個商業模式,想得特別清楚,公司整個架構20多人,十個技術,3到5人找客戶,談這大概花了大部分時間。覺得這個機會特別特別大,為此還很痛苦地把一些利潤非常大的業務砍掉了,一千萬的交易就有五百萬的利潤,你們選擇嗎?但如果不這么做,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廣告公司,在北京至少有五千家廣告代理商。最后集體決策,要做交易平臺。
我們在創業時每天都要面臨各種誘惑,但要看這個誘惑和你的業務有沒有關系,如果沒有,你必須把它砍掉,因為任何一個創業機構都是很脆弱的,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干好兩件事,大家想想看,騰訊干了十幾年做了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后來賣給京東就關掉了,這么牛逼、有金錢、有流量都干不好,百度干了十五年就是做搜索,地圖也是搜索的一部分。沒有一家公司能干好兩件事的,你怎么可能同時分析和琢磨兩件事,又都做得很好呢?
但記得剛開始那個問題嗎?社交網絡里會不會蘊含著和百度一樣的大機會?雖然現在我沒有肯定的答案,但是感覺這件事情慢慢正在接近剛開始自己給自己提問時,那個在心里自然涌現出的聲音。
砍掉之后我們做了一個專一的平臺,之后投資商來找我,拿了幾輪錢,拿錢之后干第一件事情就是干仗。當時有六、七家公司和我們差不多,血戰了一年多時間,我們希望這個估值往后翻,所以要踴躍擁抱資本,快速把錢花掉,拿錢換時間和空間,趕集網廣告出現后沒多久就被58同城的聲勢掩蓋了,這就告訴我們在該花錢的時候得花錢。到了年我們打了一場戰,勝利。
不過也沒法放輕松,很快就發現整個微博都在下滑,好在有微博名人,就馬上開始做微博名人,當時快速搞定了兩個名人,特別便宜,當時杜海濤一條,張亮一條,爸爸去哪兒之前的節目賬號發一條,微博報價就五千,之后爸爸去哪兒在后邊直接加一個零,名人賬號報價開始大幅上揚,因為大家發現效果好。很快,又發現名人又開始下滑了,我們就開始大量接入微信號,一年以后微信賬號月流水過了千萬。
微信之后我們還看了朋友圈和視頻,我們在思考未來,如果網站消失了,內容就全在手機上、社交網絡上了。在微信朋友圈上找任何一個帳號發布就能算一個廣告。這可能就是未來的廣告人人即媒體。除此之外,再無廣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34606.html
相關閱讀: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
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
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
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