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郭廣昌的復星金融帝國夢:一頓早餐開始的生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郭廣昌的復星金融帝國夢:一頓早餐開始的生意
  
  2011年9月15日,上海金茂君悅酒店內。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和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董事長MarkGrier發布,雙方合資的壽險公司已經正式得到中國保監會的同意。
  
  中國獨一的一家由民營資本與外資合資的壽險公司浮出水面。
  
  有記者問郭廣昌,“你預計成立這家合資人壽保險公司會對復星集團有多大的利潤奉獻?”
  
  他答復,“相稱一段時間之內,它不但不會有利潤,我們還要由于它,從復星的利潤里減掉一塊。”
  
  那么復星拐進壽險領域雄心何在?這背地的邏輯是什么?
  
  一頓早餐結下的生意
  
  故事開始在2009年的三季度。在美國路演的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梁信軍得到了“旁邊人”的一次傳話。找他的人出其不意,是保險業的巨頭,歷史可以追溯到135年前的保德信金融團體。
  
  保德信旗下治理資產達8830億美元,瀕臨中國保險業的總資產。董事長MarkGrier通過獨特的友人邀請梁信軍共進早餐。
  
  邀請吃飯的目標很明確,他提出盼望和復星合作成破合資公司共同開發中國市場。梁信軍并不表示出明白的喜悅,反而直接就把本人的懷疑給端了出來。“當時我的心態感到這是不應該做的,我問Mark,中國有這么多合資公司,都是失敗的,為什么我們要做嘗試呢?”
  
  梁信軍描寫的是一個“苦情”的行業現狀。今年1-5月,合資壽險保費收入在壽險總保費中僅占比3.76%,低于去年同期5.12%的水平,更低于2005年的8.9%。截至2010年,28家合資壽險公司中,多數壽險公司未能實現盈利。
  
  不外,早餐吃完,在Mark和其副總裁的解釋下,梁信軍立場有了180度的轉彎,本來Mark對中國市場研討已久,跟蹤剖析了各種失敗的案例,做了周全的對策和籌備。“感覺到自己被壓服了”。
  
  梁信軍當天給郭廣昌打了電話,說,我認為我們真的應當斟酌跟保德信樹立一個合資公司。隨后,郭廣昌飛來紐約,跟對方開完會后,這兩人打電話給董事會提出合資公司的主意。
  
  這看起來舉動很敏捷。但梁信軍對《中國周刊》記者回想,從跟對方會談到今天整整有兩年時光,不是閃婚,而是三思而行過的成果。
  
  這個配合看上去完善,但也有特殊之處,為什么保德信不抉擇一個專業的公司協作而要取舍多元化投資公司復星呢?
  
  Mark對《中國周刊》記者說,我們信任復星可能供給很好的金融服務,而且他們非常愿望和我們合作做壽險這一塊。第二,雙方的高層有一個異常好的互動,我們之間也起了很好的“化學反映”。
  
  而且,復星在中國有遼闊的脈絡,能夠給我們帶來十分好的機會,在晉升咱們產品德量的同時,更多實現本地化,防止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問題。
  
  他提到這樣一個例子,跟保監談判時,對方提示他,要進入中國市場最要害的是選擇好的合作搭檔。“復星就是好的選擇”,Mark說。
  
  同樣,對復星而言,選擇這個合作伙伴也經由了大批調研。不管是鋼鐵仍是礦產,每進入一個行業,復星都會提前跟蹤幾年。梁信軍的團隊順便訪問過保德信在其他國家的合資公司。
  
  雙方的合資壽險公司起始注冊資本金為5億元國民幣,美國保德信旗下的保德信保險公司與復星各自出資50%。梁信軍以為這一持股比例無比好。“中資保險公司,按國度劃定單一保險股東股比最大是20%,合資公司,最少可以有50%,最高可以到75%,差異就在這”。( )可以看出,復星挑選了和外資合作直接開保險公司,而不是作為單純的財務投資者,是卯足了勁頭開辟一個新的范疇。
  
  早期金融夢
  
  中國保險市場已閱歷多年的高速增加,但目前總體保險深度跟密度均遠低于寰球均勻程度,市場存在宏大的發展潛力。
  
  但依據行業通例和中國市場的現狀,郭廣昌坦言,在將來好多少年中,合資公司不會有利潤,甚至會分走他們一局部的利潤,他們看好的是未來的機遇。
  
  復星成立于1992年,投資組合波及醫藥健康、房地產、鋼鐵、礦業、零售、服務業及其余投資等領域,目前,復星是上海最大的民營企業。從去年開端,復星集團內部去掉了“多元化公司”的說法而同一為“投資集團”。郭廣昌數次宣稱,復星師從“價值投資”,專一于投資受益中國經濟成長能源的行業,即投資中國未來。
  
  其中,復星在金融服務業的投資早有先跡,2003年投資德邦證券公司,2007年投資永安財產保險,持有19.9%的股權。但迄今金融板塊播種不大。
  
  梁信軍否認,在其所有投資領域里,金融板塊是擴大最為遲緩的一個。
  
  而且,金融投資還一波三折,復星的步調甚至一度倒退。2004年,在舉辦的民營企業與資本市場國際論壇上,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梁信軍曾公然表態,將收縮在金融領域的投入,一心做好產業這一塊。當時,梁信軍說,因為目前管理層、投資者以及市場其他各方對民營企業既做產業投資,又進入金融業表現憂愁,因而復星考慮壓縮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將手中持有的興業銀行的股權出賣。
  
  這是戴在所有試圖投資金融領域的民營資本頭上的“緊箍”——國家管制。只管復星強調其做金融板塊的盤算只是為了投資,而不是為了自身的資金鏈。但其金融幅員免不了受產融聯合失敗企業的負面影響。
  
  環境依賴
  
  事實上,善于和資本打交道的復星從沒有廢棄對金融領域的嘗試。自金融危機產生以來,復星集團豈但成立了復地景業5.5億元人民幣房地產基金,還與凱雷投資集團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合伙制外商股權投資企業凱雷復星。今年年初,還與保德信成立了一個PE基金。
  
  今年的密集動作,尤其是第一家由民營資本與外資合資的壽險公司的出爐,揭示了其金融疆域重啟的信念。
  
  郭廣昌對《中國周刊》記者說明,這是外部環境和本身實力發生變化的結果。“金融板塊的進與退,反應的是環境的變化,包含國家的政策層面以及方方面面的變化。
  
  同時,全部市場也在變化,復星自身的實力也在一直變更中。再次,我們當初更加重視久遠性投資,更能忍耐一個投資五到十年不盈利的狀態。十年、二十年以前,顯然復星沒有這個才能。”
  
  梁信軍詳細描述了行業巨頭轉換的機密,金融行業可能是下一個大佬。“看民營企業,過去做鞋帽、飲料的人也就是幾個億利潤。說到十幾億利潤,腦海里面浮想出來的必定是挖礦、鋼鐵、造船的。但現在就要修改了,做花費品的,開超市可以賺到三十幾個億的稅后利潤。金融成長也很快。一個企業比擬主要的,還是要適應時事,掌握什么是高成長的。”
  
  但復星的金融板塊是否成氣象,依然依附海內的宏觀環境。有一種說法,從前二十年,容許民營企業做什么,什么就可以賺錢;A上,復星多年的發展,講述了這個情理。
  
  “我們92年到98年那一段時間,政府的管制放松,好比允許民營企業做藥廠,藥廠賺錢。允許民營企業做房地產,房地產成長非常快。1998年到2008年那個階段,是高速產業化。
  
  無論造船、鋼鐵、原資料都是那段時間積聚的。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的癥結時代,勵志英語,行將實現由制作大國向消費大國、資本大國的改變。金融服務業務將是增進并受益于這兩大轉變的最重要的工業領域。而可不可以投資保險業,已經是個偽命題。”
  
  復星已經成立了金融事業部,除了領有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復星也不謝絕投資銀行。“起碼復星當真思考過、看過。”
  
  但危險當然存在,尤其是政策的風險。
  
  梁信軍對此持的態度:對于民營企業參股金融機構的問題,監管本身確實是緩緩放松的。比方保險產品的翻新設計問題,現在保監會答應你嘗試。我們投資的范疇也在擴展,現在可以投一點不動產、保障房,過去是不許可的。“我相信管制越來越迷信、公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7049.html

相關閱讀: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