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勵志人物簡介——辜鴻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簡介——辜鴻銘

20世紀初,西方人曾傳播一句話:到中國能夠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曉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交往,探討世界文化和政壇局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字湯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聚下豐富的財產和名譽。他的父親辜紫云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暢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懂得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十分愛好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瀏覽、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翻開了中國的大門。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曉得,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犯者正揮起屠刀,籌備分而食之。我盼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義務,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盛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先人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管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仍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領導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大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逝世記硬背措施很快控制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以優良的成就被有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討文學、哲學。后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申明顯赫的著名人物;而40年后,當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述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稟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粗通西方文明的青年學者。
  實現學業后,辜鴻銘服從當時在新加坡的語言大家馬建忠的勸告,埋頭研究中華文化,并回到祖國大陸,持續苦讀中國典籍。他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重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輔助張之洞兼顧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迅速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他給祖先叩頭,本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立刻反唇相譏:你們在祖先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他倒讀英文報紙譏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在輪船上用純粹的德語諷刺一群德國人。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毛姆的友人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墒堑攘撕瞄L時光也不見辜來。毛姆沒方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認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破時極為為難,手足無措。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保衛者,辜鴻銘的名譽也逐步顯赫起來。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然說:“咱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由于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的情理,溫順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樣的時候,他還嘴硬,叫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很多人僅僅把他當成一個笑料的制作者,卻忽略了他心坎的苦楚,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踴躍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運氣的深切關注,也疏忽了他曾做出的動搖而失望的掙扎。
  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端,他昂首走上宣傳中國文化、譏嘲西學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多少年里,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接踵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后來又翻譯了《大學》,心情語錄。他的工作是發明性的,古老的東方實踐中還參加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示性的妙語。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典素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活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點而辯解:批評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發生偉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即著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幻想主義的熱忱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才是救命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利的深入的。很快《年齡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宏大驚動。
  辜鴻銘以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需看它“可能出產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駁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威望”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情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恰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一奇特的視角動身,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照,凸顯出中國人的特點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厚,而不純樸;法國人不德國人自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懷博大和英國人心腸純樸,卻領有這三個民族所缺少的敏銳;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良的精力特質。也正因如斯,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地,暗藏著他們“純摯的赤子之心”跟“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涯”。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可憐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期里,只有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假如你是蘇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內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化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白了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氣。
  辜鴻銘狂放的姿勢,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維護強烈的自尊。當時西方人見到中國市井當中,遍掛“老少無欺”四字,常對辜說:于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訛詐之一斑。辜登時語塞,無以自遣。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寬闊許多,那種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領會得更明白、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執的立場來抒發自己對中華文化的酷愛。他學在西洋,卻喜歡東方姑娘,尤其愛好中國姑娘的小腳。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腳,他一見傾心、畢生不負。民國樹立后,他在北大講解英國文學,用偏激的行動方法--留辮子,穿舊服,為納妾和纏足進行有條有理的辯護,來抗衡全部社會棄絕中華傳統的畸形走向。辜鴻銘畢生主慌張權,可他并不是碰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誕辰,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皇帝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庶民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地請來一個梨園,在家里大開堂會,熱烈了三天。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安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59108.html

相關閱讀: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