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大眾視線17個月的李開復回來了,帶著他的新書,和他已經簡直完整轉變的人生觀。
“我更懂得生命的可貴,身體健康的重要。名利的尋求無盡頭,我會更理解辨別什么才是真正對人類有價值、有意義的成就或貢獻,而不會把生命浪費在物資的、虛榮的陷阱里。”
這是摘錄自李開復的新書《向死而生》中的一段話。在癌癥來臨之前,從微軟到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再到立異工場董事長,在光環覆蓋下的李開復一路熙熙攘攘地追趕“名利”。在忙碌忙碌中,他享受著天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深夜起來繼承工作的“踴躍狀況”。“人生導師”、“筑夢者”、“幻想導師”,都是他的身份。他認為面前還有無盡的前途和妄想等著他去實現,一刻都無奈停下。卻在志自得滿的時刻,李開復遭受了別人生重大生死考驗——被醫生宣判得第四期淋巴癌。
他先后寫了7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出版《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等暢銷書,并且每年在高校做多場報告。而這本《向死而生》是他通過火享罹患癌癥以來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思考來提示更多的年青人和創業者,除了虛名與成績,重新思考人生的意思。李開復這樣說,
“如果不是癌癥,我可能會循著過去的慣性繼續走下去,興許我可以獲取更優渥的名利地位、發明更多成功的故事,現在,癌癥把我硬生生推倒,這場生死大病開啟了我的智慧,我仍舊會努力投身工作,讓世界更好;但我也更逼真地知道,生命該怎么過才是最美滿的。”
同樣在6月27日首映的紀錄片《筑夢者之李開復向死而生》的片尾,李開復對生涯進行了追問和思考:“除去虛名和造詣,你的人生還剩下什么?”
這部紀錄片,以李開復罹患癌癥之后的心路過程以及對人生的從新定位和思考為背景。片中,李開復自述了歷經兩個月確診、六個月化療、九個月休養的閱歷,并坦言“一度認為自己活不外100天”的失望。李開復更是首度在片中表露了留學時代的家書,第一次哽咽說出欠已故父親的一句報歉,第一次落淚談及母子蜜意,第一次溫順細述對妻子與女兒的虧欠。(見媒體前文報道《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我為逝世亡修了7個學分》)
這場與死神的較量讓李開復對性命的意義有了更多的認識,在生命過程中的危難一刻,找回了很多從前因工作太忙而疏忽了的生活樂趣,重溫了友人、親人與社會獨特關注的生命中的愛。他在書中感慨:“我第一次如斯真實地休會到健康的可貴。”
“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實質上并沒有錯,但是多年來,名利的浮漲讓我人不知鬼不覺間偏離了軸心,以至迷眩其中,付出了繁重的代價而不自知。”
而病愈回歸的李開復,比擬以前的溫文儒雅、英姿颯爽,更多添了多少分漠然跟瀟灑,更加“接地氣”的重拾了青年創業導師身份。
早在今年2月,李開復就公布了創新工場成破以來的成就,已投資150多家企業,涉及挪動互聯網+、云盤算、硬件投資、O2O等多個領域,其中18個項目已經取得A輪融資。李開復也坦承,有3個項目投資失敗,但未頒布詳細項目名稱。
媒體近期也采訪了李開復,繚繞著創業、投資、以及病后的感悟,他做了以下分享:
病后褪掉“包裝”,更加真實
媒體:大病初愈之后很多人都評估您說,相比以前的精英范兒,您現在更加接地氣了,有哪些因素促成這個改變?
李開復:固然我以前說的話也是來自心坎的,但我會比較想去包裝自己,讓大家看到我比較正面的那一面,報喜不報憂,這樣的話不夠真實。就像我剛生病的時候,發微博,其實并沒有完全的描寫我心里的一些懊喪和無助感,更多的是表白了一種前進和英勇。這對愛我的人是一種撫慰的心,對于投資人可能也是愿望他們不要撤資。但其實我自己心里也有很多的這種擔憂,所以這本書里完整實在的論述了生病和身材挑釁的進程。
媒體:在您跟高曉松老師配合影片和創作《向死而生》的過程中,重復回想病痛的經歷會不會很疼痛?
李開復:不會,反而有一種宣泄自己情感的感覺,因為我不是那種?薜娜耍闹艿娜丝赡軒缀醵紱]看過我哭。其實哭了當前,可以宣泄出心里的情緒,然后器重自己。所以我覺得曉松的團隊讓我很信服,其實拍了22分鐘的電影一共大略錄制了瀕臨10個小時,這10個小時之中,我覺得特別的地方是能夠跟我有一個十分理性真實的交換,讓我天然的把這些事件說出。
如果你放一個冰涼的攝影機在我眼前,我覺得再怎么樣也不會講到。團隊更多的是用滴水不漏的方法來溫和的描述一些苦楚的實事,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感覺很真實。他們發自內心的幫助我,這一點讓我覺得終于可以把真話說出來了。
本人投資的公司里失敗的最大因素:不專一
媒體:如何在短時間內對一個創業者或項目進行斷定?有哪些指標,或者投資方式論?
李開復:主要還是看人、趨勢和事情。因為創業實際上還是要靠人,是不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是不是一個能夠專注把一件事情徹底的解決了再做下一件事情,他是不是一個對行業能有更好的判定,是不是自己親力親為,而不是在夸夸其談,還有他是不是能夠帶步隊,在碰到艱苦的時候,能不能得到員工的支撐信賴,這些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另外,還有趨勢。他的勝利不是在一個競爭性很強的環境下去搶了別人的,而是可以發展很快,趁勢而為就能夠找到風口飛起來的。
媒體:你是說履行力和專注很主要?
李開復:對,我覺得創業者都是聰慧人,聰明人點子很多,點子多了以后就不專注,所以專注特別難能寶貴。一個小公司資源有限,如果都不專注,每天想一個新點子,公司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成,這個往往是我自己投資的公司里失敗的最大的因素。
媒體:有哪些之前異?春,但是卻失敗了的項目?
李開復:有的項目點子太多,公司50個人做了80多個產品,最后精神都疏散了就失敗了,這是一個例子。
另外有時候有些公司特殊重視一種技術,但只想到這項技巧有什么用,沒有想到市場,然后就失敗了,這也是常見的例子。
還有一種重要因素是,幾個開創人他們因為意識的時光不足,或者后來因為股份或職責等,自認為奉獻不一樣,價值觀不同了,全部公司就瓦解了。這三種情形下的失敗是最多的。
媒體:目前有哪些名目是您認為能成長為至公司的項目。
李開復:我認為每一個都有這種潛力,我們的投資尺度是生機我們投的公司里有5%到10%能成為獨角獸,獨角獸就是一個1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如果一個公司他沒有成為10億美金估值的潛力的話,我們可能就不會去投他了,因為我們的投資回報是被獨角獸驅動的。
媒體:您會參加到這些項目標治理中嗎?
李開復:不會,一個好的創業公司一定是由創業者帶團隊,董事會來管理。我自己會加入少數幾家范圍較大的公司的董事會。
無法保證睡眠,肯定優勢就會減少
媒體:對于以后想創業,但現在還沒有好項目的年輕人,您是建議他們先在創業型的小公司去打磨,還是從大公司的螺絲釘做起?
李開復:我覺得都可以斟酌,但整體來說創業小公司里學到的東西會更多,因為在小公司里很多事要一個人去試,學習成長的機會和薪資空間都會足夠得大。
媒體:但是現在有很多創業者他們既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在大公司打磨過。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后或者是在大學期間直接就開始了創業,您對這類的年輕的創業者看好嗎?另外您認為持續創業者有什么上風?
李開復:連續創業者的優勢非常宏大,因為他做過一次,任何行業只有你自己親力親為的做過一次,從失敗中學習,這樣的人一定會比“白紙”成功的概率更高。
當然,在校學生也可以成為一個連續的創業者,在老師的領導之下或是學校創業俱樂部創業,或者是可以出來先幫一些創業公司打工。我覺得給創業公司打工,也算是一種創業的過程。
所以我會更多的提議年輕人,無論是在校生,畢業生還是年事稍微大一點的,如果他們想要學習創業,多積聚一些經驗的話,參加創業公司可以學到更多。
媒體:在如今的創業高潮下,好比現在的中關村創業大巷,日均孵化的創業企業1.6個,您認為創業者面對越來越多的孵化器應該怎么挑選呢?
李開復:應該針對自己的需要,給自己最多加分的,也就是說哪些孵化器是真心的想贊助創業者,是真正有附加價值的,看哪家孵化器能夠最好的補足你的短板或者是讓你成長更好,這些都比錢更重要。
媒體:您在新書宣布會中曾感悟說“睡眠是醫治癌癥的一劑良藥”,那么您對現在很多正在創業,卻無法保障睡眠的年輕人有什么倡議嗎?
李開復:我覺得睡眠是恢復抵御力最好的一個渠道,所以無法保證睡眠確定優勢就會減少。因為如果一旦免疫力下降,生了病懊悔都來不迭了,健康比創業更重要。另外睡眠深度比和長度更好,就是自己要能夠真睡,半夜醒來也不要回Email,讓自己能夠連續的睡,這個我覺得也是挺重要的。另外就是一定要睡足6個小時。
很看好在中國發展共享經濟和O2O
媒體:您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您現在比較看好哪品種型的企業和項目呢?
李開復:我們有投很多智能硬件,我們認為智能硬件在將來應當會很多新的機遇。其次我很看好在中國發展共享經濟和O2O。另外還有數字內容,微片子和視頻這些感覺可能超出西方,在國內,新的平臺能夠疾速的得到用戶,貿易價值也能波及到很多領域。我也會再持續關注在線教導。
媒體:現在很多做數字內容的都開端往社交方向發展,這是否會有一些輕重倒置,如何比擬均衡的解決這個問題?
李開復:我覺得發展一個互聯網企業一定是要階段性來做,要把前面一個做好再做下一個,不能一開始就打造一個什么都沒有的社交平臺。要在瀏覽方面或者是內容方面發展到必定的水平,再把這個平臺做成,所以這是一個緩緩提高的過程。
媒體:您感到當初互聯網哪個領域的泡沫最嚴峻?
李開復:在海內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泡沫最重大。良多股民都說要買互聯網股,許多投資人找了他們以為的重點方向的范疇投進去,但這些公司實在大局部都不是行業的領跑者,有一些公司的價值被高估了。
媒體:在您病愈之后對照您當初做創新工場的初心,您現在有什么變更嗎?
李開復:不,仍是很明白的,咱們做翻新工場,一方面是由于我認為個人的各種教訓是很多點,而后盼望把它畫成一條線,這些點包括了給中國青年的信、書,也包含了我兩次回到國內工作,學到的很多貨色。這點我感到是更深信了,我認為可能就是依據自己心中的抉擇,最后導致了必定來做這樣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就是說創新工場其實雖然是一個投資機構,但是我們是真的抱著幫助創業者的心態,認為創業者是中國最巨大的一批人,他們能夠以最大的效力來推進整個經濟,而且他們是能夠在沒有耗費沒有糟蹋的條件之下把金錢人力轉換成為有價值的技術或者是產品,那么我們應該是另外一批了不起的人,是幫助這些創業者的人。
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合適做創業者,也許他的對危險的把持有限,接收度有限,也許他年紀比較大了,也許他創過了很屢次了等等,但是我覺得世界上需要兩種人,一種是創業者,一種是幫助創業者的人,創新工場的公司心中無比盼望做后者。
對于“雞湯”標簽:有用的就是有價值的
生病期間李開復表示一年讀了六七十本書,主要還是從網上獲取新常識,而針對網上說自己“雞湯味太濃”的輿論,李開復表現,
“讀者應該去取舍他所須要的,我覺得一篇文章的價值應該來自于兩個處所,一是是否有一些真正智慧的經驗在里面,如果讀起來真的很空,讀完了也不曉得是怎么回事,那真的是在揮霍時間。
另外一個是這篇文章對自己是否有輔助,假如看起來都是大情理,跟你一點關聯都沒有,確切吸引力有限。我認為我所分享的東西應該不會淪落到這種位置,我覺得很多人是沒有細心看的,或者是看了一個題目,就胡亂的說寫得大。
比方感情方面的,面臨死亡的人在說如何防止失蹤,或者說親情跟事業如何平衡,很多人認為這些聽起來好象是比較務實,就認為這些是沒有價值的,然而還是應該等讀完再下定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56562.html
相關閱讀: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
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
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