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全球最大家用空調生產企業格力電器(下稱“格力”)的副董事長、總裁。董明珠渴望用吃虧的工業精神,支撐鋪設一條“中國創造之路”,她說,格力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將成為服務于全球的企業。
坐在記者眼前的這位搏擊商海20年的“女強人”從容恬淡,從一般銷售業務員到著名女企業家,董明珠說,要有“吃虧的工業精神”,這在這個人人想賺快錢的年代,顯得“分歧時宜”。
董明珠,全球最大家用空調出產企業格力電器(下稱“格力”)的副董事長、總裁。董明珠盼望用吃虧的產業精力,支持鋪設一條“中國發明之路”,她說,格力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將成為服務于寰球的企業。
專業化中的多元化
幾年前就有人擔心格力走專業化已經到“天花板”了。沒想到,格力近多少年的增長速度反而更快了。從1991年到2001年,格力的產值從4億元做到56億元;從2001年到2016年,格力的產值從56億元做到600億元;2016年格力的產值將增添200億元至800億元。
董明珠說:“我們發明走專業化途徑,越走越寬。”別人擔憂格力的業績是否可持續增長,她卻認為,要害在于能否創造新產品,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如果可以,那么企業才存在可持續性,否則多元化也不可連續。
對照于兩年前,格力有了更清楚的策略定位——早日成為全球制冷范疇的領軍企業。不僅僅局限于空調,但依然保持專業化路線,謀求“專業化中的多元化”。
“現在除了飛機上的空調,在任何環境下的空調,格力都能生產,比如遠洋貨輪上的空調。”董明珠說,格力正從家用空調拓展到商用空調,產品從公共環境拓展到特別環境。
另外,格力始終關注高、精、尖的產品,如空調上游的電機、緊縮機。中國的電機在世界上還不領先,偏偏格力又有才能自主創新,所以格力同時在推進工業“向前一體化”。
“我們今年可以做到800億元,以每年增長200億算,要做到2000億元的范圍,也還須要6~7年。所以,我們會堅持專業化方向。”董明珠說,“制訂戰略時,我們盼望格力走向世界,用產品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尋求的不是做強人、要戰勝誰。只有這樣,同行之間才不是魚死網破,而是互相增進。如果懷著要擠垮誰的心態,是初級的競爭;如果懷著改善人們生活的理念,企業就樂意與大家獨特發展,在競爭中彼此揚長避短。理念不同,成果就不一樣。”
有人說,專業化會使格力專賣店的產品太單一,影響經銷商的業績擴大和踴躍性。董明珠卻認為,不是產品多少決議渠道能否活下去,銷售渠道真正活下去靠的是服務意識跟產品品質。“你產品好、服務好,即便店小,也會有市場。所以,癥結是品質。”
核心技術是脊梁
在家電業多元化成風的環境下,格力的戰略思考卻很奇特:因為專業化,才有當先的技術位置,進而就可以創造更大的市場。
2016年,格力在技術研發上就投入了30億元。目前,格力有三個研究院,4000多名研討職員,在更高真個技術層面進行研發。“早幾年,我們在硬件、軟件、人才方面已經投入良多。有人問,投入這么多能收回嗎?”董明珠說,這些并不是當年就能取得收益。“但2003年,我們與第二名相差13億元,今年的差距是250億元,收效已經緩緩體現出來了。”
曾經有這么一句話:“不翻新就等死,創新就找逝世。”如何實現技巧創新與事跡增加之間的良性輪回,董明珠認為,立異任何時候都不能急功近利,有社會義務感,心才會沉著。“比方,我看到報道說內蒙古冬天取暖缺煤,我就覺得有責任,加快推廣離心思組。離神思組通過廢水應用,能夠節儉一半的應用用度。我想的不是賺錢,而是幫消費者,你的產品給消費者、給社會帶來利益,消費者、社會天然也會給你回報。”
實在,董明珠對技術創新的感悟也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早些時候,她認為產品比別人好就是創新,F在的她則認為,只有你的產品改良了別人的生活,你有獨創的產品,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方向,才叫真正的創新。“喬布斯的巨大之外恰是在于他改變了人們的生涯。”
格力目前已有4000多項專利,其中發現專利710項,國際領先結果6項。盡管這樣,董明珠并不認為格力就可以驕傲,更何況有的國外同行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所以應當以安靜的心態,去汲取別人的優點。
人的品質是產品德量的基本
比擬于技術創新,董明珠認為,產品質量好是一個基礎。格力已樹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破體式改良模式,來確保產品質量。自上而下,包含六西格瑪管理法、精益生產、質量整改等辦法;自下而上,包括5S、公道化倡議、QC小組等做法。
“生產100萬~200萬臺空調,很輕易保證質量,今年格力空調的產量將會到達3800萬臺,如何保證質量呢?就要有一個監視別人,同時也接收別人監督的機制。從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構成一個完全的可控的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董明珠感到“人的質量更主要”。她流露,“格力一線員工年薪5萬元,愿望將來可以達到8萬元~10萬元。”格力一線員工成家都有一套40~50平方米的過渡房。
“現在通貨膨脹,如果員工基礎生活沒有保障,怎會安心工作?”所以,董明珠認為,“管理的精華在于,讓每個員工都酷愛企業。這樣的管理才是自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但是,這不即是沒有嚴厲的管理軌制。“管理不能片面人道化,標準必需一致,否則8萬人的步隊就會潰不成軍了。”董明珠常常以“紅綠燈”作比方,假如片面地講人性化、撤掉紅燈,那么過馬路就沒有秩序,終極大家都不保險、沒有人性化可言。
“因而相干的制度是必須的。而管理創新,合適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制度。”董明珠說。
談到質量,董明珠還有一個觀點:“在把持成本方面,要先把治理本錢、生產成本、工藝成本抓好,資料成本放在最后。”好比,招待費可以按銷售收入的0.6%來提取,格力完整可以提2~3個億元的接待費,但事實上格力一年的接待費用只有200萬~300萬元。
渠道模式的核心在于“變”
除了技術創新、產品品質,格力在渠道領域也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立于各大連鎖之外的格力空調專賣店的銷售渠道模式,F在,格力在全球有10000多家專賣店,格力空調90%的銷量來自于本人的專賣店體系。
最近一兩年,格力在渠道模式上又有創新的舉措。通過增持各地銷售公司的股份,進一步增強對零售終端的掌控。各地呈現很多格力盛世欣興商業公司,它們有的已經成為格力的全資子公司,而且都開了網上專賣店。
只管家電業內格力的專賣店模式跟隨者眾,然而董明珠以為,格力渠道模式的中心在于“變”,即一直依據事實市場環境的變更而轉變,以適應新的局勢。“當初咱們開店,更重視店員行動、開店尺度,以及花費者滿足度。”
在這位格力渠道模式的首創者眼里,“掌控渠道不是靠壓,它們主動隨著你走,才叫掌控。你的產品好、經營思維對路,你的追隨者就會越來越多。”
這種經營思路就是“誠信、共贏”。所謂誠信,就是說到的可能做到。而共贏,不僅僅是廠、商共贏,而是廠、商與消費者共贏。只有消費者這個源頭保住了,渠道才干堅持下去。
格力渠道模式的管理思路也有一個演化的進程。董明珠坦言,從從前的“以盈利為核心”,改變為“以服務為中央”;1997年創建這種模式之初,重在保證一級經銷商的盈利,后來轉變為保障所有經銷商的盈利,現在是保證消費者能“盈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93636.html
相關閱讀:“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