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一百歲了,趨近于人生止境;叵胛业漠吷诎耸畾q前,我始終大名鼎鼎,過著安靜的生涯。八十歲后,未能預知的因緣際會,將我的繪畫事業推向了巔峰,隨之帶來的效應,便是我成了所有美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大器晚成的畫家。
我的老伴已離世多年,孩子們也順次被我送走,我的同齡人也一個個分開了我。我感到本人越活越年輕,越來越愛好與年青的曾孫輩們一起玩。他們累了、倦了,便喜歡圍坐在我身旁,不嫌曾祖母絮叨,聽我說些老掉牙的人生感悟。
有人問,你為什么在年邁時選擇了繪畫,是以為自己在畫畫方面有勝利的可能嗎?我的生活圈從未離開過農場,我曾是個從未見過大世面的貧困農民的女兒、農場工人的妻子。在繪畫前,我以刺繡為主業,后因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刺繡,拿起畫筆開始繪畫。如果我不繪畫的話,興許我會養雞。繪畫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堅持空虛。不是我挑選了繪畫,而是繪畫取舍了我。
有年輕人來信,說自己迷茫迷惑,遲疑要不要廢棄穩固的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榮幸的。有自己興致喜好的人,才會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人。當你不計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件時,投入時的愉悅、成績感,便是最大的播種與嘉獎。今年我一百歲了,往回看,我的一生似乎是一天,但在這一天里我是努力開心、滿意的。我不曉得怎么的生活更美妙,我能做的只是盡力接收生活賦予我的,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
七歲的曾孫女仰頭問:“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樣開端繪畫嗎?當初開始還來得及嗎?”我將她擁入懷里,摩挲著她的頭發,緊握著她的小手,凝視著她,當真答復:“任何人都可以作畫,任何春秋的人都可以作畫。”不喜歡繪畫的人,也可以抉擇寫作、歌頌或是跳舞等,主要的是找到合適自己的途徑,尋找到你迫不得已為之付出時光與精神,樂意畢生愛好并保持的事業。
人之終生,行之促,回望從前,日子過得比設想的還要快。年輕時,愛暢想未來,到遙遠的處所尋找將來,認為憑借盡力能夠轉變所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到多少年光景,年紀的緊急感與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咱們無一幸免地被卷入殘暴的生活洪流,接收風吹雨打。
我的孩子們,投身于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時的專一與造詣感,足以潤飾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生活帶來的厭倦與單調,足以讓你在家庭生活中不外分依賴,保存獨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尋找到一個懂你、愛你的伴侶,兩個人組成的小小世界,足以招架世間所有的堅挺,即便在面對生活的磨礪與殘酷時,也不認為伶丁,不會瓦解。孕育小性命的進程,會感到到生命的奇觀,會取得從未有過的力氣。當一雙小手緊抓著你時,完整地被依附與信賴會讓你感觸到自我的強盛,實現自我演變式的成長。
人生并不輕易,當年華已逝、色衰體弱,孩子們,我盼望你們回顧一生時,會因自己逼真地活過而覺得坦然,淡定從容地過好余生,直至面對逝世亡。
楊絳先生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有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良的翻譯佳作,到2016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滿意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6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國內外,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09823.html
相關閱讀: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