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印順導師名言,印順導師的名言 名句 語錄 詩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印順導師 時間: 2016-02-20 閱讀:讀取中… 次
. 《雜阿含經》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圣典,代表釋尊在世時的佛法實態!薄霸诹鱾魇篱g的原始圣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后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 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現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圣典。
. 釋尊住世時的佛教,我也承認比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蛘哂X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態,佛教徒只要忠實的依著它去行就得。……在我看來,他們只是依樣葫蘆的形式崇拜。他們根本的缺點,是忘卻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哲者宗教應怎樣去信仰它,從來沒有理會過!嬲睦碇切叛稣,看來似乎比形式崇拜者遠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度,其實卻開顯了完成了創教者的本懷。
. 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離卻這人間的導師,轉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單在種姓清凈、相好圓滿、出家、成佛、說法、入滅的形跡上建立信仰,也還不能算深刻正確。凡是純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偉大點,要窺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唯有在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堅強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為真理與自由而邁進,完成佛教出現世間的目的。
.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就是佛陀的體性與生命。經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是佛陀的法身?嘈猩抽T瞿曇,為什麼被人稱為佛陀?這并不因他是王子出家,修苦行、或者說法,是因他體悟了人生的真諦──緣起正法。
. 緣起的本質,是說∶凡是存在,沒有無因而自然的;沒有常恒的、獨立的;一切的一切,是關系的存在。因關系的和合而現在,因分離而轉化。
. 佛陀在定慧的實踐中,觀緣起的如幻而證悟緣起的寂滅。具有這樣的正覺內容,才稱為佛。 —— 印順導師名句
. 如果我們也能悟解這緣起的寂滅性,就接觸到佛陀的本質,就能正確窺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這是佛教的核心,有它的詳細正確的內容,可不許你懸想。
. 說一個淺顯的比喻∶一個龐大的東西,把你我隔在兩邊。這個巨物,本是緣起的和合相,但我們都把它看成實在的。實在,才隔離了你我。假使你我的慧眼,比愛克司光更強,那就能透過這好像實在的巨物,顯發它的真相。不但彼此慧眼的光芒,在這共同的對象上接觸,融成不二;還能互相覿面相見。這就叫「心心相印」,「與十方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凡是佛弟子,能在聽聞思惟中獲得這緣起正法的正見,就是信解見佛。能在定慧的實踐中通達,就是證悟見佛。
. 從前釋尊在世時,有一次廣大的集會,大家都去見佛。須菩提在山邊考慮,我也去見佛嗎?佛說「見緣起即見佛」,我為什麼不觀察緣起呢?他觀察一切從緣所生,都是無常演變;從無常的觀察中,通達法性空,契入寂滅的圣境。當時釋尊對一個最先見佛的弟子說∶你以為先見我嗎?不!「須菩提先見我身」。這是佛陀之所以為佛陀的一面。
. 經上說∶「解脫戒經,是汝大師」。又說∶「能供養僧,則供養我已」。這是佛陀的慧命,是佛陀生命的另一側面。佛陀的存在,存在於佛教大眾的集團中 ,有僧就有佛。這點,決定了佛陀的偉大,偉大到超越我人的意想以外。
. 緣起法性,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則,那末我們的身心修養,自它共處,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違反這緣起法性。也就是說∶世出世法不能打為兩截,要在這一貫的法則中建立。佛教的本質,是平等而非階級的,自由而非壓制的,集團而非個人的。 —— 印順導師語錄
. 從佛陀的本質──正覺緣起的內容中,展為活躍無限止的生命,都表顯在僧團,因僧團的存在而存在。僧團的組織,可說是法性具體的顯現。
.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經典來決定,在有無吻合佛陀本懷與法性的僧團!阜鸱ê霌P本在僧」的僧,不是偉大的個人,是一個推動佛教的和樂共存的自由集團,不是深山中一個一個的隱者。那家庭化、商業化的,更是「出佛身血」,與佛無緣。
. 緣起性,是佛陀的法身;和合眾,是佛陀的慧命。在佛陀之所以為佛陀中,佛弟子的整個身心,成為佛陀之一體。
. “釋尊是一位國際主義者,對軍閥的爭霸戰,根本不表同情!笐饎僭鲈箶常瑧饠∨P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這是佛陀對侵略者著名的教訓。假使就此說佛陀漠視國家民族的被征服、被奴役、被殘殺,那是非常錯誤的,這可以從釋尊出家與國家的關系說起。
. 在毗琉璃王軍隊通過的大路邊,釋尊安閑的坐在一株沒有枝葉蔭蔽的舍夷樹下。琉璃王聽說釋尊在此,便過來禮拜問訊。他不理解釋尊獨坐枯樹下的用意,覺得有些希奇。釋尊對他說∶我現在是沒有蔭蔽的人了!琉璃王聽到「親族之蔭,勝馀人也」的慈訓,大大感動,吩咐還軍。傳說在釋種被滅的時期,釋尊頭痛了多日,這是怎樣象徵釋尊的內心!在佛在人間的見地去考察,釋尊雖然出家,他沒有忘卻國族,那一縷故國之思,依然是活躍著。釋尊怎樣在指導人間的佛弟子,應該怎樣關切他國家民族的自由獨立與生存。那些以為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再聞問國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論他如何談修說證,無疑是我佛的叛徒! —— 印順導師語錄
. 釋尊是迦毗羅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圍中,這不是尊榮幸福。在釋尊悲智的意境上,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他離開王宮,完成最高的犧牲──棄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自然屬於自然,一切還於一切;在自我私有的占領形態下,能有圓滿的真理與自由嗎?這種精神,貫串在一切中。
. 在釋尊教化弟子的時代,雖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禮,但釋尊卻這樣說∶「我不攝受眾」。不愿以統攝者自居,是佛陀正覺緣起正法完滿的實踐。他服事病比丘洗滌;給盲比丘!8 針;向小比丘懺摩(意思說請你容恕我)。他不再單是王公宰官與政客學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誠摯的勸誡教誨者。
. 釋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戶、妓女、土匪與奴隸;有讀遍四韋陀與十八大經的名學者,也有三個月讀不熟一偈的呆子;有威儀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躍的童子。他的足跡踏遍了恒河兩岸,你說他出家是消極,棄離人間嗎?釋尊為了真理與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悅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敵的毀謗、毒害,但他還是那樣慈悲無畏,到底在恬靜中勝過了一切。在入滅的時候,他還在教化須跋陀羅,諄諄的教誨他的弟子。他為著什麼?拋棄了人間嗎?比那些稱孤道寡的統治者,更消極嗎?一切屬於一切,唯有為眾生特別是人類的痛苦,為人類的真理與自由,為使人類向上;此外更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在這人類所知的歷史中,有比釋尊更在人間的嗎!
. 「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為身不是為一人,忘世也不是隱遁山林。為身忘世間,是比為國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壞更為高級的。為自我的解脫與真理的掘發,有割斷自我與世間愛索的必要。這樣的為身才能為大眾,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 --釋尊是一位慈和誠摯的教師,他稱呼那斷惑清凈的比丘與自己一樣是阿羅漢,何嘗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釋尊大悲大智大精進的偉大活動中,事實上超過了一切。偉大高潔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獲得超越的能力,特別在溯述過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談中,露出佛陀的本來面目。這無限生命的偉大活動,不斷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聲聞弟子不能不承認佛陀的崇高偉大,而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釋尊之所以被稱「十力大師」,與聲聞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觀感的。 —— 印順導師名言
. 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觀,但正確的佛陀觀,到底是佛在人間,即人成佛。「如來在世間,不言有與無;如來涅盤後,不言有與無」。
. 凡真能獲得正見者,接觸到佛陀的生命者,必然有深刻正確的體認,而離卻俗見與擬想。但庸俗者,忘卻了「佛身無漏」,以為佛陀的饑渴寒熱,與自己一樣。
. 從本生談的啟示中,佛陀的因地,修行菩薩道的菩薩,并不與俗見者所見一致。菩薩早已斷了煩惱,具有超越聲聞弟子的能力。所以正確的佛陀觀,是證無生法忍菩薩,斷煩惱已盡;成佛斷習。這無生法忍菩薩,雖然隨機益物,但成佛還是在人間。「
.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但中與正是難得把握的,或者又開始擬想∶證無生法忍的菩薩,就是成佛。有的以為不然,釋尊是成佛久矣,現在不過是示現。「如來壽量無邊際」的見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處成佛?在人間,這似乎太平凡。那末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圓滿廣大的最高處──摩醯首羅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實的,人間成佛是示現的。起初,天上佛與人間佛的關系,還看作如月與水中的月影。再進一步,在人間成佛的釋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 ,於是非向摩醯首羅天上的佛陀請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釋尊是人天教師,現在是轉向天上請教了。這一思想的反流,我領略到異樣的滋味。
. 佛陀「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何必執著?是的,不過我們現在人間,我們得認識人間的佛陀。佛陀是人間的,我們要遠離擬想,理解佛在人間的確實性,確立起人間正見的佛陀觀。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遠離俗見,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見佛陀的體驗,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見的佛陀觀。這兩者的融然無礙,是佛陀觀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發展中,如果說有依人乘而發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發趣的大乘,那末人間成佛與天上成佛,就是明顯的分界線。佛陀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人間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間,就是天上,此外沒有你摸棱兩可的馀地。請熟誦佛陀的圣教,樹立你正確的佛陀觀∶「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 —— 印順導師名言
. 契理與契機∶佛法所最著重的,是應機與契理。契機,即所說的法,要契合當時聽眾的根機,使他們能於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說的法,能契合徹底而究竟了義的。佛法要著重這二方面,才能適應時機,又契於佛法的真義。
. 我在香港,遇見某居士還說∶「學佛就是學死」。一般的學佛修行,動機每每如此,即為了將來死得好。禪宗的「臘月三十日到來作得主」,也只是死得好的證明。大師曾為此寫了『生活與生死』一文,認為佛教的本義,是解決生活,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死的問題也就跟著解決了。其實,佛教的了生死,并沒有錯。生死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洪流,包含了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一切。解決這生生不已的大問題,名為了脫生死。如不能了生,那里能了死!這那里可以偏重於死而忽略於生!
. 中國學佛者,由於重視了死,也就重視了鬼。中國傳統的宗教,是人死為鬼。雖接受了佛教的輪回說,相信鬼可轉生為人,但他們只知道人與鬼的互相轉生,而每忽略了人死不一定為鬼,可以人死為人,人死為天。所以學佛者,甚至往生凈土的信仰者,也還是不愿為鬼而又預備做鬼。
. 死了,用種種的飲食來祭祀他(依佛經說,惟有餓鬼才需要祭祀),燒冥衣給他穿,化錫箔、冥洋給他用,扎紙房給他住。佛教中,不但應赴經懺,著重度亡;而且將中國的一些迷信習俗,都引到佛門中來,這完全受了中國「人死為鬼」的惡影響。其實一人死了,不一定生於鬼趣,或生地獄、畜生,或生到天國,或仍來人間。即使想到死亡,也不應預備作鬼!無錫的丁福保,以為信佛先要信鬼,大師以為這不免加深了鬼教的迷信!為對治這一類「鬼本」的謬見,特提倡「人本」來糾正他。
. “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還重視人生,何況以人本為中心的佛教!大師的重視人生,實含有對治的深義。 —— 印順導師名句
. 大師從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時代的適應去了解,認為應重視現實的人生!敢乐顺苏ǎ刃蕹赏晟频娜烁,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
.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即人生而成佛,顯出了大師「人生佛教」的本意。
. 人生佛教是極好了,為什麼有些人要提倡人間佛教呢?約顯正方面說,大致相近;而在對治方面,覺得更有極重要的理由。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間。
. 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獄;餓鬼與畜生,可說在人間的旁邊,而也可通於上下。鬼趣的低劣者,近於地獄(有些宗教是不分的),所以閻羅王或說為鬼趣的統攝看,又說是地獄的王。而鬼趣的高級者,即低級的天(神)。
. 畜生中,高級的也通於天。天神與鬼、畜,在一般宗教中,雖從來有分別,而實有混淆的形跡。大概的說∶傾向於統一的,永生的,是天神(神教)教。但也有多少不同∶如基督教的耶和華,回教的阿蘭,是一神教;如印度的梵天、大自在天,中國道教的元始天尊等,是泛神教,即有多神的傾向而統一的。如傾向於雜多的,死亡的,即鬼靈(鬼教或巫教)教。 —— 印順導師名言
. 佛教是宗教,有五趣說,如不能重視人間,那末如重視鬼、畜一邊,會變為著重於鬼與死亡的,近於鬼教。
. 如著重羨慕那天 [P22] 神(仙、鬼)一邊,即使修行學佛,也會成為著重於神與永生(長壽、長生)的,近於神教。神、鬼的可分而不可分,即會變成又神又鬼的,神化、巫化了的佛教。這不但中國流於死鬼的偏向,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流於天神的混濫。如印度的後期佛教,背棄了佛教的真義,不以人為本而以天為本(初重於一神傾向的梵天,後來重於泛神傾向的帝釋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變化。所以特提「人間」二字來對治他∶這不但對治了偏於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了偏於神與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
. 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的佛教。我們首先應記著!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切勿誤解為人乘法!
. 三寶在人間∶佛法無邊,實不外乎三寶。我們學佛的,第一要皈信三寶。拿 [P23] 出家人說,皈依三寶,即加入僧團而學法,由學法而趨於果證。皈依的對象是三寶,所學所證,也不出此三寶。如不能正確地信解三寶,一切與外道的知見一樣,那名稱是皈依三寶,其實對佛法是極其陌生的!
. 三世、十方,佛是極多的。凡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普遍而正確的覺悟── 正遍知;慈悲、智慧,一切功德,到達圓滿的境地,就稱為佛。 —— 印順導師名句
. 單說佛,不是指那一位佛,而是通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佛,有十方三世佛呢?這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世。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誕生在印度的迦毗羅國釋迦種族。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也有妻有子。出家後,參學、修行,終於成了佛。
. 佛在人間時,一樣的穿衣、吃飯、來去出入。他是世間的真實導師,人間的佛弟子,即是「隨佛出家」、「常隨佛學」!悍ň浣洝徽f∶「具眼兩足尊」,眼即知見,知見的具足圓滿者,即是佛,佛在兩足的人類中,處最可尊敬的地位。佛出人間,人間才有正法。由於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才知道有三世十方諸佛。從「佛佛道同」來說,一切佛還不等於釋迦佛嗎?
. 從法寶說∶諸佛所證覺的諸法實相是法,修行的道也叫法。道與悟證的寂滅法,本無所謂人間不人間的,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這樣。
. 佛時常說∶「是法非佛作,亦非馀人作」,那末為什麼說法在人間?因為本師釋迦佛的說法,是為人而說的。
. 說到僧寶,不用說,是在人間了。出家五眾中∶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P26] 比丘、比丘尼;除了人間,其他眾生都是沒有的。所以出家眾的律儀戒,惟是為人而說,也惟是人所受所行的。受戒時,即曾間∶「汝是非人耶」?如是非人─ ─天神與鬼畜,即不得受戒。依戒而攝僧,依僧伽而住持佛法,一切都是人間的,何等明顯? —— 印順導師名句
. 佛出人間,為人說人法──人類所能解能行的,人類得因此而增進而解脫的佛法,修學者也即是人間賢圣僧。三寶常住人間,進一步說,人間才有如法而完美的三寶。佛在人間,法與僧也無不在人間。三寶本在人間,這即是我們的皈依處。如忽略此界人間的佛法僧,而偏重他方,天國、龍宮,無疑地會落入於死亡與鬼靈,永生與天神的窠臼,埋沒了佛法的真義!
. 人間與天上∶從三寶出現於人間說,佛為創覺的立教者。佛住世時,生活起居,與一般人相彷佛。既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兒子或使者,他是真摯的人類導師。
. --如佛在天上成佛,說法,那一切都不是你我──人類能知,也只能適應於天上,而無關人間的教化了。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應以此抉擇佛教,使佛教恢復在人間的本有的光明!(
. 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
. 世間悉檀,以引起樂欲為宗。如對初學而缺乏興味的,佛必先使他生歡喜心。隨順眾生的不同愿欲,給他說不同的法。如遇到農人,可先談些田園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聽眾一定是樂意接受的。從他性欲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適應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為人說唄贊。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稱「天人師」,為梵天、帝釋等說法。佛說∶天神等不可歸依,如隨順世俗,也不妨供養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也只是這樣的巧方便。 —— 印順導師名句
. ---為人悉檀,以生善為宗。如不肯布施的,就將布施的功德說給他聽。為說持戒,為說忍辱等功德,總之,應機說法,以使他的善根滋盛為目的。這與世間悉檀不同的∶這不是為了隨順眾生愿欲,逗發興趣而說法,是為了增長善根。這不一定是世間所熟識的,但必是佛法所認為合於道德的。
. -對治悉檀,以制止人類的惡行為宗旨。如貪欲重的,教他修不凈觀;嗔恚重的,教他修慈悲觀;愚癡重的,教他修因緣觀;散亂多的,教他修數息觀;我執重的,教他修界分別觀。有的能行許多慈善事業,卻不能遏止自己的惡行;也有人能消極的止惡,卻不能起而積極的為善。所以生善與息惡,在應機施教中成為二大宗旨。止惡,不但是制止身體與語言的惡行,還要凈化內心的煩惱。如有人祗肯布施,不能持戒。毀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為說布施功德是有限的,祗感得身外的福報。學佛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才能感人天報。這就是以持戒對治毀犯的惡行。
. 如有人但能制止身語的惡行,而煩惱多起,即為說學佛不能但限於身口,應清凈內心,修習禪觀。生善與止惡的目的不同,而眾生 又因時因地而異,所以說法是有多種巧方便的。有的稱揚贊嘆,有的又呵斥痛責;或贊此斥彼,或贊彼斥此。總之,眾生的根機,應該怎樣,就要怎樣說法。
. --龍樹說∶「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悉檀不可壞」,如世間悉檀,要看這時代的情況怎樣,這區域的習俗怎樣,這人的根性怎樣,隨順世俗的逗機方便,千變萬化,不拘一端。如時代不同,區域不同,對機不同,那就對於甲的世間悉檀,對於乙可能成為大障礙,不成方便。這那里可以拘執?世間悉檀,是可破壞的,但在時地人的適應時,是極好的方便
. 說到增長善根,對治惡行,原則雖古今一致的;佛稱道為「古仙人之道」,也是有著永久性的。但實施的方法,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 —— 印順導師名言
. --佛法如醫師給藥病人吃一樣,隨病人的情勢變化,給他吃的藥也就不同。所以隨著時代、環境、根機的不同,所說的法也應有差別。如佛法在印度,就要適應印度的各種情況;佛法傳到中國、日本、南洋等國家,都因適合這些國家的不同的情況而多少不同。
. 佛法施教的宗旨,有此四悉檀不同。弘揚佛法而要得到機教相契的效果,就得深切地注意四悉檀的運用才行,把握方便(前三悉檀)與究竟的差別才行。尤其是不能誤解方便為究竟,從根本上破壞了佛法的綱宗。
. 教乘類別∶隨眾生根機的差別,故教法也隨而有別。乘有運載的意思,人類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此而至彼,如乘車一樣,所以稱佛法為乘。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或由凡而圣。這一向有五乘、三乘、一乘的類別。
. 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佛乘)。乘,必有三事 ∶一、發心;二、目的;三、方法。
. 人天乘發什麼心呢?叫「增進(或作勝)心」。在六道中生死輪回,受苦不已,但比 [P33] 較說,人與天要好得多。所以學佛法的動機,有些人總是希望現在人間,及來世生天生人,比目前環境要好一點,F在的身體不圓滿,智識不深,生活不富裕,學法的目的,希求現生將來,身體、智識、生活都能達到豐滿安樂。此種心理,也是世間常人所共有的。發這樣的心,因此而學佛,這不過人天乘的發心。 —— 印順導師語錄
. 現世在人間,希冀現生人間樂,未來世得生人間天上樂,這是人天法的目的。
. 以人間正行,布施、持戒等為方法。如不能循人天的正道,損人利己,殺、盜、邪淫、妄語,那是要墮落的。如存此增進心,那無論學什麼高深佛法,結果也不出人、天道中。
. ---聲聞、緣覺乘為一類,二乘的根性相同,僅稍有差別。他們的發心,與人天乘不同。他們深刻地感覺到三界生死是太苦了,就是生在人、天道中,到頭來也還是一切皆苦。所以,不追求現生樂與後生樂,於世間一切生起無常故苦的感悟,發「出離心」,想息除三界的生死,以證得涅盤為目的。修行的方法,也重於調治自心的煩惱。如但存此出離心,即使修行大乘法,也還是要退證小果的。
. 菩薩發心,又與二乘不同。他也見到三界的生死是太苦,可是他又見到三界眾生與自身一樣的受苦,於是發「大悲心」為本的菩提心。對有情所受的苦迫,生起同情心,憐愍心,以自利利他的方法為修行,以度生成佛為目的。佛法雖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出此五乘法。學佛法,不出此五乘法,而五乘中以菩薩乘為高勝。如學佛而離開了此五乘的發心與修行,就是虛偽的學佛,不能免離惡道的苦難。
. --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的。人天乘法,也不但是佛法的,像中國的儒,道,西方的耶教,與中東的回教,動機與行為,大都是契合人天乘法的。就是世間的政治學術,也很多是符合人天法的。所以人天乘法,是共世間的,顯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質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 印順導師名句
.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的差別,上面已約略說到。一乘,即一大乘。三乘中也有大乘,與一乘有什麼差異呢?如說∶三乘同入無馀涅盤,聲聞,緣覺的無學果是究竟的,這即是三乘說。如說∶不但菩薩決定成佛,聲聞與緣覺將來一定要回心向大,同歸於唯一大路──成佛,這即是一乘說。
. 開始就發菩提心的,叫直往大乘;先修二乘,再回心向大乘,叫回入大乘。從學菩薩行,成如來果說、大乘與一乘,并無實質的差別。佛法中一向有三乘與一乘的諍論,根本在二乘的是否究竟?
. 因為菩薩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對人天乘說,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統一,到達更高的完成。
. --因為菩薩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對人天乘說,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統一,到達更高的完成。
. 佛滅後初五百年,即正法時代,以聲聞道為中心,而即是以聲聞行果趣人大乘。那時候的學佛者,多分是先學聲聞乘,修行證果,然後再回入大乘。 —— 印順導師名句
. --二乘一向重智,悲心不夠,精勤禪觀,切求悟證。先斷煩惱,了生死,再回心學佛,即是智增上菩薩。因為他本重智慧,久久成為習慣了,雖然回心向大,也還是悲心不深,在菩薩道中,進程不快。
. 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我們是人,應以人為中心,應攝取印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特應從悲起智,而不取後期佛教的天菩薩法。傳到中國的佛法,唐代也還是印度後期佛教的開始,所以還不像傳於西藏的完全天化。中國所傳的佛教,天神化本來不深,也許聲聞的傾向要濃厚些。提倡純粹的人菩薩法,即由人發菩薩心,以悲智普濟一切有情,直趣無上正等菩提,應著重中期佛教,而脫落天化的傾向。
. 人乘及基於人乘的天乘∶佛法是適應眾生根機的,從對什麼機說什麼法去分別,就明顯地看出,那些是人乘的特法,天乘的特法,二乘的特法,菩薩乘的特法。佛法興於印度,當然要適應印度當時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特性。佛法為了適應某一時代,某一區域的根機,佛法就有時代性與區域性了。
. 佛法與古代印度文化有重要的關系,必須了解這點,才能不受他的拘束,不以適應印度古代文明的契機法,誤解為十方三世常住的真理。
. 要求未來世仍得人身,名人乘法。以人為可貴的,盡人的本分,作人類應作的正事;有此人身的正行,將來定能獲生人間。因果等流,毫無差失。生天也如此,現生修學天乘法,來生一定得生天報。 —— 印順導師語錄
. 行人法,得人報;行天法,得天報,這是無可疑惑的。釋尊出世前,印度的初期文化,人乘法,天乘法是沒有分別的。古人心里所縈回的問題,主要在人間如何能得到快樂。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
. 時刻地在想獲得人生快樂,并希望這快樂能長久持續下去,這在佛法里,叫做「現法樂」。然由於現生樂是短暫的,是隨即消逝了的。
. 人間的缺陷很多,如自然界的災害──風暴雨淹,山崩地震;人為的禍患──刀兵斫殺,爭城奪地。因此求來生為人,與更求上生天國的思想,也油然而起。此種思想,古代的一切宗教,莫不如此。這在佛法中,名為「後法樂」。
. 兩種宗教思想,一求人間現法樂,一求未來人天的後法樂,近於五乘中的人天乘。這不是說∶人應如此修,天應如此修,是說人如此行,即得人身,得天身。這二者,都從人身起行,從人生正行發展到生天的行法。
. 印度宗教又引出永生不死的思想,如基督教的天國永生一樣。當時印度人以為,天中的大部分還是要死的,所以探究怎樣才能究竟不死。以為惟有最高神──梵,是宇宙的本源,是永生不死的,常住不變的。人能復歸於梵,即得恒常的妙樂。這種思想的底里,本含有解脫的意義。由生而死,死而又生,這本是個大難題;這應該想 法徹底解決。佛教是超過了現法樂與後法樂,而探求究竟解脫樂的。這在一般的宗教,皆以生梵天,或「梵我合一」為究竟樂。這三種企求,歸納世界人類的思想,不外乎如此。 —— 印順導師名句
. --佛所安立的人天乘法,將祭祀除開。如婆羅門繁重的祭祀,佛法中是不要的。這如猶太教本重祭祀,被耶穌革除了一樣。談到咒術,更是絕對否定的。佛法 對於印度的祭祀天神,如屠殺牛羊,毒害生命,耗費財物,勞動大眾,佛以為這只有增加罪愆,毫無益處。在家佛弟子,如不鋪張,簡單地用點香、花、果、谷來供天,也不阻止他。這是攝化眾生的方便,屬於世間悉檀。從這可看出佛教的寬容精神,不像基督教、回教等的排斥異己的作風。
. 東方的精神,是寬容的,但佛法每因寬容而引出流弊,這是佛徒不曾能把握佛陀創教的精神。還有祭祀祖宗,印度、中國都重視他。有人問佛∶祭祀祖先有沒有用?佛答∶如父母死了,墮在餓鬼道中,祭祀他,可使他暫免饑餓的苦迫。若生到人間或天上,畜生或地獄,就用不著祭祀。因為,如人及畜生,都是不依祭祀而生活的。
. 施是犧牲自己所有的,不貪戀慳吝,而肯拿來利他。持戒是制伏煩惱,與一切人建立正常的關系,使自己的行為,不作損人的邪行。
. 定是內心的凈伏,煩惱的部分斷除。這里是著重禪定中的慈悲等持,為利他的廣大同情心。
. 基於人天的聲聞乘∶佛為適應當時印度的民情、根性,立人天乘法,又依此而進立聲聞法。聲聞,本為當時佛弟子的通稱,從佛聽受正法,依法修行得解脫,都叫做聲聞。後來,演變為一部分佛弟子的專稱。 —— 印順導師名句
. 印度一般在家的人天法與究竟解脫法,依釋尊看來,人天法中也有種種錯誤。尤其是外道的解脫法,都是虛偽的,有著根本的錯謬。
. 初期的聲聞法,是不需要這些的。佛說∶「見諦」(悟證真理)的人,就是生了大病,受種種劇苦,甚至可能死亡,也決不去求學一句咒,幾句咒,或者千句咒,希望避免自己的痛苦與死亡。可見這惟不見真理的愚癡眾生,才去學習。真凈的出世法,要從正知正行中來,決不能從神化的祭祀與咒術中來。
. 聽者又問∶如父母不墮在餓鬼中,即不要祭祀嗎?佛又答∶也可以,因為過去生中的父母,不能說沒有墮在餓鬼中的。佛不反對祭祖,一、為使餓鬼得食;二、免與印度的習俗發生嚴重的糾紛。要生人天,要具足人天的正行。有了人天正行,現法得樂,未來也得樂果。相反的,如殺生、偷盜等邪行,未來墮惡道受苦,現法也受種種苦果。
. 德行,聲聞法重在精持凈戒,這是到達出世的正道。從出世解脫的立場說,世間一般的布施,每與解脫不相應∶或為了虛榮,為了聚眾,為了趨吉避兇,為了希求人天果報,這都是世俗生死心,與解脫的佛法不相應。
. 佛法是稱嘆布施的,但單是財物的施舍,如一般人以世俗心作布施,這是不能成為解脫道的。 —— 印順導師名言
. 戒中即含得一分苦行。穿衣、吃飯、睡覺,這些要清苦澹泊,少欲知足。
. 外道那樣的無意義的苦行,如夏天在烈日下曝曬,冬天裸體挨凍等,在聲聞的解脫道中,徹底的呵責他。當時印度所修的瑜伽,以為能完成解脫,佛一概攝於禪定中,如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皆屬於定。這些定,修得再高深些,也不能得證涅盤。
. 要了生死,必得滅除妄想,斷盡煩惱,空去我執。有些外道,以為修習瑜伽,一切粗顯的心念不生起,甚至一些微細的分別也不生起,這就是了生死而得真我的解脫。依佛法說,內心的妄想分別,由於不能正見世間的一切法真相而來;如不將這錯誤的認識糾正過來,但以心力將妄想降伏下去,這祗能離一分煩惱而得定,根本煩惱還是潛在的。佛法所以能得真解脫,是必將生死的根株斷了。
. 生死的根源是什麼?外道所說個人自體的「我」,與宇宙本體的「梵」,看作常住不變的,安樂自在的,常住不變的小我、大我,都從生死根本的我見中來。必須以慧觀察,悟到他是無常、苦、無我(空),才能將生死的根本煩惱解決了。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在這上明顯地表示出來。這如除草一樣,外道僅將草頭剃去,根還留在地里,有了雨水的滋潤,它馬上又長起來。佛法的斷煩惱草,是從它的根本去斷盡了,這才再沒有生起的可能。學佛法的,要將錯誤觀念扭轉過來,從無常、苦、無我的正見中,引發真慧,就必能得到解脫。
. 在家弟子∶一般人誤會學佛的真義,認為學佛就必得出家,不知不但菩薩乘不如此,聲聞乘也不如此。由於誤會了學佛的意義,所以一味模仿出家的行徑,以為是唯一的修學法。釋尊創立的佛法──聲聞乘法,在家弟子中,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質多長者,梨師達多大將,以及一般士、農、工、商,其中證果的很多。聲聞弟子,不一定要出家的 。但能正信正解,修三無漏學即可。 —— 印順導師名句
. 戒中,受五戒、八戒──在家弟子的加行戒。精嚴的苦行,在家弟子是不修的。佛最初在鹿野苑傳法時,首先即這樣說∶ 世間人有二種∶一縱欲的樂行,專門享受五欲樂,這不是解脫因。二、苦行,一味的刻苦,這也不是解脫因。
. 佛法,應修中道的不苦不樂行。在家弟子,或務農,或做工,或經商,或治學,或當兵,都是過著在家生活。但與一般在家的不同,即能正信三寶,不耽著於五欲的享樂。白天修作人間正事,晚上或修慈悲喜舍定,或作無常無我觀,引發真智。但能由正戒發正慧,不廢人間正業,也可了生死,得究竟解脫。
. ---如不隨順佛所說的三無漏學修行,即刻苦到不能再苦,祭神念咒,一切毫不相干,反而多作了些冤枉業!在家弟子的聲聞乘,顯然是依人乘而引入聲聞乘法的,即適應一般在家根性的。家事、國事,照常的工作,但依人間正行為基礎,而進修三無漏學,即得聲聞乘的究竟解脫道。所以,不但大心的菩薩道,聲聞乘法也不一定是隱遁到深山曠野里去修行的。
. 無事比丘,即阿蘭若比丘。他們歡喜住在 [P57] 阿蘭若(寂靜處)處,過著隱遁的清苦的獨善的生活,專修定慧,生怕世事來擾累他。他們持戒,生活極端清苦,佛法中的十二頭陀行,就是這種人常修學的(這本是當時宗教徒的苦行)。有的不住房子,在樹下過宿,或者在死人冢間住。穿的是糞掃衣,是從垃圾堆中檢來的碎布,破爛齷齪,用水洗凈以後,一塊塊地縫綴起來。吃,有的懶得乞食,就在山間林下,檢一些可以充饑的吃下。這些無事比丘,是精苦的,出家弟子不一定這樣作。
. 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說∶釋尊出世,我隨著修學;若不出世,我也是要證覺的。他的厭離世事,重在隱遁苦行,甚至不愿為人說法。這可稱為天行為方便的聲聞乘。印度外道的天行,專過隱遁、苦行、禪定的生活。無事比丘,就是適應這一類根性。在天行的基礎上,引入三無漏學的聲聞解脫。無事比丘,與在家的聲聞弟子,作風恰好相反。 —— 印順導師語錄
. --一般出家的,如舍利弗、滿慈子、迦旃延、阿難等,他們都勤修三學,少欲知足,一切隨緣。 [P58] 不貪求好的,但遇到好的供養品,也不拒絕。如遇到無食無住,或飲食惡劣,住處簡陋時,也心安理得的過去。這是人間比丘的生活方式
. 人間比丘的工作,除學習戒、定、慧外,每天托缽化食,到城市或村莊里去,隨時為信佛的或未信佛的宣說佛法。這樣的游化弘法,使佛法深入民間,以佛法去凈化人間。人間比丘,出家而過著大眾生活,與社會保持聯系,負起教化的責任,釋尊也就是過這種生活的。
. 理雖遍於三世十方,但在時代性的適應上說,佛法、菩薩法,也不能不適應印度當時的根機。佛說人天乘法,以融攝印度一般的正常行。又適應一分隱遁的瑜伽者,施設出世的聲聞法。菩薩法,是將此世出世間法統一起來,成為高上而圓滿的佛法。大乘法的發揚光大,是佛滅後五百年的時代。
. 釋迦菩薩,彌勒菩薩,與當時聲聞僧的作風相彷佛,同樣的現出家相,持戒、乞食。然菩薩有深邃的智慧,廣度眾生的悲愿。而聲聞的智慧淺,悲愿薄,從佛聞法,急於證涅盤果,大有不同。如彌勒菩薩的「不斷煩惱,不修禪定」,明顯的顯出菩薩乘的特色。如從佛的本生、本行去看,就更顯著了!
. 本行──釋迦佛的傳記,詳細說明釋尊的不忍眾生殘殺而發心,怎樣的慈悲精進,說法度眾生等,老病時也還是不休不息。這與一分的聲聞弟子相比,急於證果,或者不愿說法,有的寧可挨餓,不愿去人間乞食。從佛的智慧、慈悲、精進去看,與聲聞的精神,是怎樣的不同! —— 印順導師語錄
. 人成佛為佛教的真義,從上來的應機施教,可以了解人法、天法以及聲聞菩薩法的特質。而大乘法的發揚。是從適應於隱遁的天行的聲聞行,而轉向於入世的人行的菩薩道。
. 雖然菩薩道的發展,由於適應一般的民間而通俗化,攝受一分祭祀、咒術、苦行的天行,或加上隱遁、瑜伽,發展為後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
. 但大乘初起的真義,確是為了適應人類,著重人行,發展為不礙人間正行的解脫。佛法是怎樣的重在人間!對於天法,佛又是怎樣的凈化他。
. 佛法特色的聲聞行與菩薩行,雖一攝人行的根機,一攝天行的根機;而佛化了的人行、 [P73] 天行,都不是一般神教那樣。施、戒、禪、慧,都不離於人類的道德,凈化身心的體驗。
. 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 —— 印順導師名句
. 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礙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凈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 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於佛道。
. 眾生之通性∶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而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類。如唐裴休的『圓覺經序』說∶「真能發趣菩提心者,唯人道為能」。
. 所以雖說眾生都是佛法所濟度的對象,而唯有人類,有智慧,有悲心,有毅力,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佛出人間,就是人類能受佛法教化的證明。
. 一切眾生各有他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必須了解人在眾生中的特勝,以人的特性去學佛,切勿把自己看作完全與(一切)眾生相同。 —— 印順導師名言
. 同是眾生,眾生即有眾生的通性。
. 自我感,也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本來,一切眾生都是互有關系的;而構成眾生的因素,也是一切法不離一法,一法不離一切法的。
. 可是在緣起的和合中,眾生是形成一獨立的單位,自他間現出彼此的差別,各成一單元而不斷的延續。雖然息息相關,人與人間沒有絕對的獨立性,而因緣和合所現起的形相,有相對的差別
. 水與冰∶水本是無分別的,一味相融的;但結成的冰塊,就各各不同。這塊大,那塊;那塊化成水,這塊還是堅結的。眾生也如此,本來息息 相關,相依相存。由於眾生的無始蒙昧,不與平等一味相契合,而形成獨立的形態。
. 因緣和合的相對自體,有自我感,不能了悟無人、無我、無眾生的定性。眾生一個個的獨立形態,佛說是依五眾(蘊)和合而生,這五眾和合而成的單位,內有復雜性而外似統一。 —— 印順導師語錄
. 一切眾生的自我感,都將自己從一切中分離出來,意解作一獨立體,一切問題就層出不窮了。
. 眾生都有心──精神活動,因此也就都有自我感。對自己的身心、家屬等,能深切的注意愛護他,對他人的卻漠不關心。不但人這樣,牛羊也是這樣,但自我感不能像人那樣的明晰吧了。息息相關,法法緣起,而眾生都看作獨立性,起真實的自我感,這是眾生共同的錯覺。佛法中的無我,就專為對治它的。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人人網
上一篇:毛澤東 下一篇:張小嫻 返回:名人名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32096.html

相關閱讀: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