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的勵志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語:李四光少年有志,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艦”,趕走洋人,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15歲東渡日本,學習造船專業。由于當時中國沒有鋼鐵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轉赴英國,學習采礦。可他覺得采礦離不開找礦、勘探,還需要掌握地質學的專門知識,于是,他選擇了地質專業。他最終達到了報效祖國的目的,向深愛的祖國奉獻出了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下面是關于他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的勵志故事(一)勤奮學習

  李四光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全家人只靠父親做私塾老師的一點點收人生活,有時候父親收的學生不多,家里就可能斷炊,生活非常困苦‘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四光從小就非常懂事,總是搶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放羊、砍柴、挑水、打掃房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務。

  6歲的時候,李四光開始到父親的私塾念書。他非常喜愛學習,每天除了上課,做家務,一有閑暇,就忙著背課文,練書法,寫作文,忙個不停。

  李四光十分富有同情心,因為自己家里貧困,特別能理解其他窮人。一次,一個小偷悄悄鉆進私塾,想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走住宿同學蓋在被子上的棉衣。不料卻被同學發現,馬上大喊:“小偷,抓小偷啊!”大家一擁而上把小偷打倒在地,然后用繩子吊在院里的樹上。

  同學里只有李四光沒有動手?粗纥S肌瘦的小偷,李四光知道小偷也是窮人家的孩子,逼急了才偷東西。等大伙散去后,李四光拿來一條凳子放在小偷腳下,免得他被吊得難受;一面勸他不要再偷東西,人窮,要窮得有志氣。

  李四光在艱苦的環境里任然刻苦的學習,后來,就成了偉大的地質學家了。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的勵志故事(二)

  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么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后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干活,心里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干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后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荚嚢l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鉆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并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的勵志故事(三)

  李四光小時候常在一塊大坪上和小伙伴們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戲。蒙上一個孩子的眼睛,叫一聲“一、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開躲藏起來。有的藏在草 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樹背后,而小,最喜歡藏在一塊大石頭的背后。

  做完了游戲,小李四光突然對坪上的這塊大石頭發生了興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在這兒,顯得十分不相稱。他問小伙伴們:“哎,你們說,為什么這塊平地上會有 這么一塊大石頭呢?

  “哈哈哈!”小伙伴們一陣哄笑,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頭是從哪里來的?本來就有的唄!”

  小伙伴們回家了。李四光又去問陳二爹,陳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見多識廣的老人。

  “陳二爹,您說坪上那塊石頭,它是從哪里來的呢?” “啊!你說的是那塊怪石頭?”陳二爹說,“別人都說,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這下子,李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問爸爸:“爸爸,陳二爹說,坪上那塊石頭是天上掉下來的,您說,那能是真的嗎?” “天上落下石頭來?”父親想了一想說,“那倒也會有的。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變成了石頭,那叫‘隕石’。” “那塊石頭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來的呢?” 李四光非得打破砂鍋問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這么大的石頭來,”父親又想了一想說,“我也不知道。” “誰都說不清楚。” 李四光感到不滿足了。“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來就在這兒的。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來的。”

  在李四光整個的少年時代,直到后來離開了故鄉回龍山,他一直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后來,李四光去英國學了地質學,又到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考察了那兒的冰川;貒院,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質考察中,第一次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遺跡。這時,李四光開始意識到,故鄉那塊兀突的大石頭,也許是被冰川推移過來的一塊大漂礫。

  然而,猜想也還是不能代替現實。一直到1933年,李四光再次回到故鄉,對這塊兀突的大石頭進行了一番考察,雖然由于多年的風化侵蝕,它已經變得斑斑駁駁,不過仍然鑒定出它是片麻巖,說明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而在那一帶地區的地層上并沒有這種片麻巖,說明它也不是本來就存在在這兒的石頭。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巖石呢?秦嶺!原來這塊巨大的巖石可能來自秦嶺。

  如果這是事實,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將這么巨大的巖石推移到這么遠的地方來的呢?

  冰川!只有冰川能將它推移到這兒來,它是一塊巨大的冰川漂礫。進一步考察,李四光還發現這一帶都廣泛地分布著冰川帶來的礫石和粘土堆積物。李四光發現了我國揚子江流域廣泛存在著第四紀冰川的遺跡。他專門寫了一篇《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論文。這時,李四光已經進入中年。在這篇論文中,李四光特地提到了他在幼年誦讀四書時那塊躲在后面捉迷藏玩的大石頭。并且對于這個“使他迷惑不解的時間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問題,終于找到了滿意的解釋和科學的答案而表示欣慰。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由此可見童年時代有些疑團對于一位科學家的魅力。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的勵志故事(四)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從小勤奮好學,13歲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離開家鄉坐船去武昌上學時,李四光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非常氣憤,發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軍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孫中山勉勵他說:“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后來李四光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去日本學習造船。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于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去英國考上了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學了兩年后,他想中國地大物博,礦藏一定很豐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鐵礦、煤礦、石油,而要掌握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就得學地質學,于是他進了地質系學習地質,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這期間,他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1948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英國倫敦,在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作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博得與會者的一致贊譽。一天清晨,李四光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

  “……12月2日沈陽解放,……”新中國就要誕生了!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在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行的年會上,他激動地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去,把自己的余生奉獻給新中國!”國民黨駐英國大使館秘書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張5000美金的支票,說:“你向世界發表個公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威脅說:“你如果不肯,我們將采取必要措施,將你扣留在國外。”李四光聽罷氣憤至極,當即嚴厲斥責:“我歸國之心能用金錢收買嗎?我要回國,不要美金!”李四光冒著被國民黨扣留送往臺灣的危險,排除萬難,終于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實現了他為祖國效力的愿望。

  解放后,李四光對我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推動了我國地質工作的開展。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察,李四光認為不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具備了生油的條件和儲油的地質構造,就能找到大油田。李四光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錯誤論斷,為中國人民找到了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陸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643042.html

相關閱讀: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