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做給俞敏洪看看
“一個要網上賣豬肉,一個是要做電影。兩個主意都……其妙無比。”徐小平一掃晚睡的疲乏,開始興奮起來,身子靠到椅背上,不斷發出洪亮的笑聲。他前一天見投資者,一共見了三個,當場就拍板兩個,并且兩個項目讓他高興如斯。
面前的徐小平看不出任何變更,仿佛仍是在新東方做簽證征詢的那個徐老師,輕易高興和沖動,談幻想和抱負。但他已經不再談出國、簽證、,而是談和投資。
這樣的徐小平放到全部投資圈,都是個異數。沒有獨立創業的背景,出身離目前最火爆的創業行業萬里之遙,他還公開宣稱自己缺乏投資感性。可也就是這個人,在2011年年初,宣告成立了“真格”基金,要在未來十年投出四五十家上市公司。
被俞敏洪招呼回國,和王強、俞敏洪并稱“三駕馬車”,支持起新東方發展的最要害時期,個人也達到事業的頂峰,但隨之他們像共患難不共富貴的夫妻一樣,分崩離析。徐小平在隨后幾年做了很多事:報告、寫書、投資拍片子和話劇……投資和這些一樣,只是追求讓突然失去重心的自己從新充實起來的一種方式,F在,55歲的他聲勢浩大地發布成立投資基金,看起來要將天使投資當成自己最終職業取舍?
謎底不是這樣。
從盲投到動“真格”
在他談定兩個項目的統一天,他還見了第三個人。“我一直拖著不見,感到就不靠譜。”他說。可是終極耐不住對方的執著,見了面,“我還沒聽半小時,腦袋就冰冷,”腦袋溫度高下,是徐小平決議投錢的重要和獨一尺度。“別的投資人聽到這里會立馬很客氣地終止談話,我沒措施。”在接下來一個半小時里,徐小平教這個創業者如何答復問題,如何把自己的商業策略講清晰,甚至還許可對方輔助引薦其余投資人,談話始終到清晨四點才停止。
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這也算不上什么離譜的行動。實在,他離譜的事還許多。幾個月前,他和雷軍等人一起投資了電子書“多看”,徐小平擔負董事長。今年2月,多看召開新品上市宣布會。作為董事長,他是看了雷軍的微博才得知這一新聞,“雷軍說產品還不夠完美,否則發布會就要請我缺席。據說很驚動。”說這話時,是甩手掌柜的那種愜意和開心。
也有的投資項目已經轉變方向,并且新模式都有雛形之后他才得悉的。他也曾自動關懷過項目。有一次他想起一個幾十萬美金的投資項目都將近一年半了還毫無消息,就主動打電話過去訊問,結果對方的項目很艱巨。通完電話后,徐小平很難過,感到這樣是給了創業者太大壓力。自此,管的少,就成了徐小平投資的重要準則之一。
“管的少,投的快,投的松”是徐小平自我總結的投資三大特色。只有談的徐小平腦筋發燒,良多項目都會立即拍板。頭腦發熱是他的投資圣條。徐小平再度仰天大笑:徐小平的大腦是什么?是不凡的大腦。我就是能沾染別人的人,如果別人能讓我頭暈,在精力層面都感動我,他的思維、語言確定不可多得。是個人才,值得投。
在這個圈子里,不熟不投幾乎是鐵律。對大多數人來說,必須抉擇自己熟悉的行業,更有刻薄者如雷軍,請求必需是熟習行業內的熟人,或熟人引薦的項目。這些大佬,在他們各自的行業早有了修道羽化的位置,斷定項目標遠景對他們算不得難事,甚至可以通過所投資項目連點成線,形陳規模宏大的帝國幅員,這是他們熟悉的商業游戲。徐小平公然表白過觀賞雷軍,但他又明白說自己不會變成一個雷軍式的投資者,“我學音樂出生,我是靠直覺活著的人。”
另辟蹊徑必定要經歷苦楚。再有“不凡大腦”的徐小平,也有閱歷投資學徒期。從前五年,他投了大小四十多個項目,尤其是剛涉足投資時,來找他的名目簡直他都做了投資,成果可想而知,當初留給他的后遺癥是,他念叨本人做天使投資成就時,應用回報率而不是率,“最主要的是有個代表作”。( )這多少年,他都在偷偷看太太的神色,而太太,大略黑臉的時候比擬多。所以每到春節,破誓不再做投資也成了他的保存節目。但過完春節,他又耐不住寂寞偷偷試水。究竟不一個勝利項目,他也不好對外聲稱是個天使投資人。
這也能說明徐小平忽然開始高調的原因了,現在他的投資名單上有蘭亭集勢、世紀佳緣、賽龍……“今年已經有項目拿到三輪融資,有項目會上市,以后每年可能我都會有項目上市。只要上市我所有的投資都能得到回報,我作為天使投資的第二人生階段已經成功了。”他說。他有那種文人對形式感的熱衷。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他總會用某種情勢對一個時段道別,大多是寫書。過去一年,他又著手寫另一本書。
在2011年初成立真格基金也有此意味。
這只基金的成立,一方面象征著徐小平過去五年學徒性質的天使投資有了完善句點。同時他想脫身了。“我正在找一個創業投資合伙人,找了三次了,對方還沒有批準。合伙人是僅次于找對象的大事。”他不肯流露姓名的這個人,是投資界的老手,是他多年的朋友,他能確信即使自己不插手日常事物之后,這只基金的投資作風仍然是徐小平式的。
只管還保留著盲投風格,但他有了更好的篩選種子的方式。2010年10月,他到斯坦福等美國名校進行“中國創業故事和天使投資機遇”的系列演講,邀請留學生回國創業,通過提交打算書可取得真格基金的投資,還有百名有動向的學生將回國加入他在今年5月舉行的“留學生創業論壇”。
事實上,不論項目和商業模式,只投人,是徐小平在結識雷軍、薛蠻子等投資大佬之后更動搖的一個理念,因為完整沒有行業背景,他對人的察看和挑選反而更純潔。經歷五年學徒期的徐小平,自認在這個階段還積聚了不少投資教訓。
在徐小平的料想中,這只基金要用將來十年時間,均勻每年投20家公司,每年投500萬美元。在十年里,大概創造四五十家上市公司。徐小平說,“我也能成為偉大的投資家。”
名聲、財富以及下一站
如果性命的軌道不分叉,徐小平的人生原來只該有兩部門,新東方之前和新東方。他一度認為新東方是他事業的頂點,是珠穆朗瑪。但跟著新東方發展,和俞敏洪之間的不合日益重大。“新東方很巨大,但咱們認為以某種方法能夠讓它更偉大。對俞敏洪,我有好漢崇敬情結,是帶著獨立思維和批評精神的崇拜。”2006年新東方上市,徐小平全面退出新東方。
這是一種豪杰惜英雄的破裂,到本日徐小平提起俞敏洪仍舊認定他是“良知、兄弟”。形容俞是“存在鋼鐵般剛強意志,在惡劣環境中豈但生存還能旺盛成長的企業家”,回想起剛回國他還住在俞敏洪家里,把白天吃飯的剩菜當夜宵,吃完回辦公室加班,睡在地板上的那段時間時,他喜悅、酣暢。
如果沒有離開新東方,他對俞敏洪可能會是單純的崇拜,也不會想著要超過他。“王強剛回國時開玩笑說,老俞,未來我們要是超過你怎么辦。我沒有這樣想過。”但分開新東方,讓他對俞敏洪的情感變得龐雜。甚至于提到樹立基金,打造品牌的起因時,他脫口而出:聞名,讓俞敏洪看看,徐小平還能把另外一件事做美麗。“如果我能在商業影響力和文明影響力上超過他,我能成為更好的我,俞敏洪也會為有我這樣的友人自滿和驕傲。即使不能超過他,只是一直瀕臨他,對他也是鞭策,也能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著他又說,對于做基金得名聲的說法,是三分之一的玩笑話。做天使投資,在其中感到歡喜和自豪,覺得空虛,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他媽的財產”。不像有些人以為金錢只是成功的從屬品,財富在徐小平的人生大局部時刻都是重要目的,這大抵是出國的經歷構成的觀點。如果沒有出國,他可能會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安貧樂道,感觸財富沖擊時就吟誦《陋室銘》。過上端盤子掙錢的艱難留學生生涯之后,他才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他有記日記的習慣,一次在日記里寫道:“本來人生須要專門有段時光用來賺錢”。1994年,徐小平曾經回國創業做一家唱片公司,唱片錄制時他已經在向往有錢后的生涯。即便極度盼望金錢,這個故事的底本依然是一個常識分子的創業嘗試。失敗后他只好再度回到加拿大。“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被閹割了貿易意識的一群人。任何人都不會謝絕金錢,只是有人拒絕賺錢的進程。”徐小平說。
新東方上市,持有10%股份的徐小平有了金錢成為富翁,滿意生活的需要之后,他反而更發明了財富的重要性。“我給中央音樂學院(徐小平的母校)捐獻了1200萬,如果我更有錢,我可以饋贈1億2千萬。、李彥宏他們當前大抵也會做這樣的事,然而他們不會想到去捐贈中心音樂學院。”
聚財再散財,這可能是他認為真格基金的最重要作用。所以,創業者“不要認為我是散財童子,如果要散財我會做創業集中營,我散財只會通過慈悲的方式。”
當投資一有功效,到達放大財富的目的,他立馬就上正軌,尋找合伙人打理,想法脫身。對于投資,他直言,只是一個人生階段,并沒有真正的豪情。他曾嘗試做過企業家,但失敗了,而后碰勁做了投資,卻絲絕不等待成為投資家。“只有一件事,會一直連續做下去,你看我的微博會清楚。”徐小平從2009年9月開端在新浪開微博,到現在已經發布微博4500多條,粉絲168萬人。在微博上他關注熱門社會事件,關注青年人和弱勢群體的生活,“成為推進社會提高的力氣之一”。
“假如我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段,新東方時代算一個階段,到55歲的投資生活算一個階段,都很美滿,到70歲之前,還有第三個階段,它很巨大,我不明白是什么,或許跟寫作有關,一定是有發明性的事件,它在號召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98869.html
相關閱讀: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