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1924年農歷2月初6 ——)。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與黃沾、蔡瀾、倪匡并稱“香港四大才子”。金庸祖籍為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F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臺灣學術界風云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1937年,金庸考入衢州一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游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箲饎倮蠡睾贾葸M《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姚馥蘭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1959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歷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報》。其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比擬的!睹鲌笤驴穭t是華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對大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鹩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后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香港“大紫荊勛銜” 、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372403.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