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艾略特(1888-1965)托馬斯艾略特,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生于美國密蘇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學學哲學,續到英國上牛津大學,后留英教書和當職員。1908年開始創作。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代表作為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艾略特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來到英國,并定居倫敦,先后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任主編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國籍。艾略特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庶h,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這些在他的創作中可以找到印證。1948年因《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艾略特的詩歌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作品情調低沉,常用聯想、隱喻和暗示,表現現代人的苦悶。成名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內心獨白表現主人公渴望愛情又害怕愛情的矛盾心態,表現的是現代人的空虛和怯懦。此詩后來收入他的第一部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他所見》(1917)。他這時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詩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知識分子的悲觀和失望,頗受英美文壇的好評,《小老頭》被認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創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詩歌的技巧和內容趨向復雜化。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現了西方人面對現代文明瀕臨崩潰、希望頗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極為空虛的生存狀態!犊招娜恕分薪^望的情緒十分明顯:人是空心人,頭腦里塞滿了稻草,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干草上”,而整個世界將在“噓”的一聲中結束?招娜耸鞘レ`魂的現代人的象征。 1929年以后,艾略特繼續進行詩歌藝術的探索,同時思想開始出現變化。他的長詩《圣灰星期三》(1930)宗教色彩濃厚,作者試圖在宗教中尋求解脫!端膫四重奏》(1943)是他后期創作的重要作品。這是一組用四個地點為標題的哲學宗教冥想詩歌!稛龤Я说闹Z頓》指一座英國鄉間住宅遺址,《東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國居住的村莊,《干薩爾維奇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海邊的一處礁石,《小吉丁》是17世紀英國內戰時國教徒的小教堂。這些地方都是詩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地方。每一首詩都模仿貝多芬的四重奏,有5個樂章。詩歌抒發人生的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謙卑和靈魂自救。有的批評家認為,這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 艾略特在詩劇領域也頗有成就,他試圖創立一種現代的詩劇模式。劇作《大教堂謀殺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紀的大主教貝克特,劇本肯定了宗教獻身精神。他的其他劇本還有《全家重聚》、《雞尾酒會》等。艾略特還是一個重要的文論家,他寫有著名的文學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和《詩的三種聲音》等大量評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如作家要有歷史感,作家不能脫離文學傳統但可以以自己的創作去豐富和改變傳統,詩人應該去尋找“客觀對應物”等。他在《圣林》和《論詩與詩人》等文章中還提出了詩歌創作與評價的原則。這些見解對新批評派有很大的影響。 美國證券分析家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 研究了道瓊斯工業指數幾十年的走勢,精煉出市場的13種型態(Pattern)或謂波(Waves),他發現:這些形態在市場上重復出現,但是出現的時間間隔及幅度大小并不一定具有再現性。爾后他又發現了這些呈結構性型態之圖形可以連接起來形成同樣型態的更大圖形。這樣提出了一系列權威性的演繹法則用來解釋市場的行為,并特別強調波動原理的預測價值,這就是久負盛名的艾略特波段理論,又稱波浪理論。艾略特宣稱自己發現了市場的規律,并認為他的成就超過了道瓊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573331.html
相關閱讀: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