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齋(資料照片)
熟悉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人,都知道有位“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病逝,時年42歲。
馬國超是馬本齋的兒子。今年已76歲的馬國超老人還記得,父親臨終時把他叫到身邊,艱難寫下“中國”兩個字。馬本齋對兒子說:“我們的國家就叫中國,你長大以后要像孝敬父母一樣來孝敬我們的祖國。”當時馬國超只有4歲。
馬國超說,長大后從別人口中得知,父親身材魁梧,一米八的大個子,性情嚴肅。
馬本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長大后隨父親到東北,之后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講武堂畢業后,從士兵一路升任奉軍獨立二十一師第四團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馬本齋因不滿蔣介石政府對日不抵抗政策,棄官卸甲,回到了故鄉。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馬本齋挺身而出,組織了回民抗日武裝——回民義勇隊,開始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斗爭。1938年4月,馬本齋率隊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改編后的回民支隊有2000多人,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部隊經歷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毛澤東稱這支部隊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1941年,馬本齋率回民支隊轉戰于子牙河兩岸,作戰27次,殲敵500余人,俘日軍少尉、準尉3人,偽軍100余人,繳獲步、機槍300余支。盤踞河間的山本聯隊對這支隊伍膽戰心驚,百人以下的小股敵人不敢出據點一步。日軍聯隊長山本大佐曾派出特務到處放風,說“馬本齋只要拉著隊伍過來,最低給個師旅長”,“整個滄州十縣都歸他管”,妄圖以高官厚祿動搖馬本齋的抗日決心。馬本齋讓俘虜告訴山本:“八路軍的政策是不殺俘虜,只要山本放下武器,也保證留他一條狗命!”
山本聽說馬本齋素有孝子之名,竟抓捕馬母,欲逼降馬本齋,并以馬母為餌,誘使馬本齋率部來救,乘機消滅回民支隊。但馬母性情剛烈,在被捕第三天開始絕食。絕食7日后,馬母壯烈殉國,時年68歲。馬本齋悲痛寫下豪言:“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1941年10月15日延安《解放日報》第三版,以《氣壯山河 回民隊長之母英勇殉國》為題,詳細報道了馬母犧牲的消息。
1942年,冀中抗日環境急劇惡化。日軍“清鄉”、“掃蕩”給回民支隊造成很大的困難。馬本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率領隊伍打伏擊,襲據點,英勇奮戰。
同年9月,回民支隊奉命開赴魯西北,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從此,回民支隊作為第三軍分區的主力部隊,擔負起了保衛、鞏固和發展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艱巨任務。
1944年2月,回民支隊接到命令,開赴陜甘寧邊區,但馬本齋卻沒能實現夙愿。因積勞成疾,馬本齋脖后疔瘡,瘡毒擴散,轉化為急性肺炎。
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濮陽縣八公橋鎮的小囤村辭世,遺體被部隊送往山東莘縣張魯集鎮。馬國超在《民族英雄》一書中寫道:“這天早晨,戰士們從各個駐地陸陸續續地來到村南頭一個院落前,臉上浮現出悲痛的神情。大家都不說話,只是用眼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
馬本齋逝世后,延安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寫下“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送挽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39221.html
相關閱讀: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