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大將陳賡的傳奇人生-與同窗舊友生死決戰10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葉大鷹在拍完《陳賡大將》之后一年補寫了一個“導演闡述”,在闡述里,他把這個電視劇定位為《一個英雄的傳奇》,中心大意是:“一個民族不應該遺忘他們的英雄!”《陳賡大將》播出后,葉大鷹接受我們采訪時有一次強調了這個大意:“我們不想評判歷史,因為我們不是干這個的。我們干的就是講我們民族的故事,講陳賡這種奇人的故事,因為他們有偉大的人性!

一場革命或戰爭造成的歷史結局尚未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對戰爭的敘述回顧,總是會慣性地停留在由勝敗導致的光榮與仇恨的基礎上,光榮來自勝利,而仇恨因為是對手。當歷史稍稍遠去一些,重新檢索戰爭中建立功勛的人物,遙想當年的風云變幻,他們所經歷的奇關異險,以及在那種經歷中百煉成鋼的人物背后的做人原則和能量,不正是伴隨漫長歷史的英雄傳奇?其中悲與喜的衡量都由于歷史的境遇而耐人尋味。在我們告別了一個時代之后,難以告別的是這些時代英雄。

陳賡傳奇開始的時代,中國社會的衰敗、可悲和毀滅的跡象激發出各種要求改變社會的力量和理想,國共兩黨的主張代表著當時對新型社會的追求,無數想要改變中國面貌的理想主義青年都在這兩種主義中選擇自己的道路,1922年陳賡加入共產黨,隨后他又考入黃埔軍校。

從今天的距離去看80年前的黃埔軍校,無論是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還是共產黨的共產主義理想都不是最迫切的任務,而是如何面對混亂的時局。正是那個歷史環境造成了很多人身兼國共兩黨黨員的奇特政治面貌,在當時,理想的輪廓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并不像時局發展到后來那樣清晰。1926年,在蔣介石重新制定政策,要求黃埔軍校的軍官和學生填表聲明黨籍,不準跨黨,聲言“凡在本校本軍里的CP(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同志,不管是愿意脫離CP,或者愿意脫離國民黨,他總要做一個純粹的黨員”。在這個政策中,所有身兼兩黨黨員的人都經歷了人生道路的第二次選擇,不同選擇框定出了此后中國歷史時期中敵對兩方諸多重要成員,也延伸出跌宕起伏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陳賡雖然跟隨蔣介石參加了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斗,并在第二次東征時,救過蔣介石的命,但校長的器重和同窗情誼都沒有讓他在這次道路選擇中改變初衷,他公開了共產黨員身份,同時聲明脫離國民黨。同他一起報考黃埔、又經他介紹參加共產黨的宋希濂,就是在這時退出了共產黨。宋希濂后來被國民黨派赴日留學,1930年回國后,很快就連續升任國民黨軍團長、旅長,1933年升任第36師師長時,軍銜由少將升為中將,時年27歲,成為國民黨最年輕的高級將領。這時候的陳賡在紅軍中只是個團長。到了1948年昔日好友分屬的兩黨做最后決戰的年代,宋希濂曾身居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14兵團司令的高位。

陳賡選擇的道路充滿艱難。1926年,陳賡被共產黨派往蘇聯學習特種工作經驗,這意味著隨后他將進入特殊時期的特殊境遇。所謂“特殊”,就是1927年國共兩黨分裂,共產黨進入地下狀態,可想而知,叛徒對于秘密狀態的共產黨是嚴重的威脅。順應時世的突變,隨即中央特科成立,特科的主要任務就是深入敵軍警憲特機關,探取機密,向組織報警,鎮壓叛徒,保衛中央機關。因為處境險惡,能夠進入特科的成員都是身懷絕技,膽識超群的黨員。中央特科的負責人顧順章是與陳賡一同到蘇聯學習的同事,顧順章后來的叛變雖然是他的恥辱,但葉大鷹提醒我們注意的是在那種險象叢生的景況中,人的靈魂所經受的磨礪。歷史中顧順章被捕與陳賡被捕不在同時,但葉大鷹在電視劇中設計出兩人在同一牢房里的對話,無非也是為了對比陳賡在黃埔軍校公開共產黨身份時的那種堅定和道路選擇后的堅毅。顧順章是陳賡的上級,兩人既是戰友,又是同學,又是上下級,互相了解就如臺詞所說“像了解自己的手指”,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就要對比兩個靈魂的對話。關于顧順章的叛變有很多傳說,葉大鷹在為《陳賡大將》收集資料時遇到一個傳聞,說顧順章招供之前在廁所里有一次驚天動地的號啕大哭,哭過之后走出廁所,全部招供。從他的哭聲中透露的也許是意志在做最后的抵抗。顧順章也做了第二次道路選擇,不過是在一種沒有尊嚴的處境中對第一次選擇的背叛。

歷史并不留給人太多的機會,戰爭邏輯比起這種機會顯得更為簡單,無非是勝與敗、生與死,在這種簡單邏輯中,道路的選擇才顯得艱難。而光榮與恥辱、得與失以及所有的情感與義氣、品格與意志都在那簡單的邏輯中被詮釋,形成了不同質地的傳奇。

陳賡的傳奇色彩豐富,還在于他與對戰雙方都有非同一般過命的淵源。1955年,蔣介石在接受一個美國記者的采訪時,曾提到黃埔軍校時期著名的“黃埔三杰”;多年后周恩來對記者也談到了同樣的話題。他們都提起“三杰”中陳賡曾經救過他們的性命。1933年陳賡被捕大難不死,蔣介石沒有殺害他,顯然不能簡單地歸為那一次救命之恩,來自各方的政治壓力阻擋了蔣介石才更符合戰爭邏輯,但那救命之恩才顯得陳賡的命運有回旋的余地,蔣介石許諾:“只要你愿意,我可以隨便讓你指揮任何一個師!钡廊徊蛔龅诙蔚缆愤x擇,把自己置于生與死的邊界。

由于陳賡的位置,他的傳奇必定聯系著一段歷史。理想可敬,歷史無情,他的戎馬一生中竟有大約10年時間是在與自己的同窗舊友做生死決戰,當那段歷史遠去時候,當事雙方也許終能一笑泯恩仇,但風云際會的歷史現場上,那又是一種與莊重的道路選擇相互考量的內心倫常秩序。并非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考量、都走到過生死邊界,陳賡與歷史中交戰雙方的命運糾纏以及他在戰爭中幾次大難不死,是他的傳奇中不可缺少的意志與能量的光彩。從這種不可毀滅光彩中我們似乎能看到某種堅硬的東西,它比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更牢固、更持久。

1961年,陳賡58歲時去世,他的傳奇終止得又是那么早,這與他的傳奇一生又形成某種對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39224.html

相關閱讀: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重塑我的頭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