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鄧小平在北京留影。
“不是他。是我喜歡《紅樓夢》。”
“小平同志喜歡什么書?”
“他喜歡看寫鬼的書!
“《聊齋志異》?”
“是的!
蒲松齡墓出土的蒲松齡印章
鄧小平為什么喜歡《聊齋志異》?筆者推測,《聊齋志異》除了最具思想價值,揭露社會黑暗的部分作品外,還有一些富有寓意和哲理的故事,如《畫皮》、《口技》、《驅怪》等,能夠幫助讀者認識世界,啟發領悟生活的真諦,這是鄧小平的最愛。《聊齋志異》手稿本卷三《驅怪》篇末,有“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貍者,貓也。翻譯成白話就是:“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貓論”,與其何等相似!蒲松齡當年在窮困的境況下靠在“柳泉”下賣茶,聽茶客講述各地的奇聞異見,經20余載加工整理,艱辛寫作,終成聊齋,擔心沒有知音,曾感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當年窮秀才苦求知音,哪能料到日后知音滿天下,包括中南海。
在鄧小平兩次講話后一個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錯誤地批評了所謂“刮單干風”,而且強調這股風越上層越厲害,最根本的問題是搞資本主義還是搞社會主義,把問題提得很高。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更把“黃貓黑貓”指責為“唯生產力論”,并狠加批判。
改革開放之后,“黃貓黑貓”重新提起,衍化為“白貓黑貓”,并得到普遍認同和贊成。發展是硬道理,三十年來的農村發生的巨變,早已判明了這段公案的孰是孰非。薄一波一次曾問鄧小平,對“黃貓黑貓”這個說法現在怎么看?他回答: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鄧小平的這兩句話,對我們理解“貓論”有很大的啟示。實際上,鄧小平1962年的這兩次講話稿,不久即因毛澤東的批評而被迫收回,但講話中引用的“黃貓黑貓”的比喻為什么不脛而走,廣為流傳呢?除了“文革”中這句話曾被歪曲和攻擊的負面效應外,主要是因為比喻本身形象生動,鄧小平運用得極為貼切,可謂是古為今用的范例,表現了他敢于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態度和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當然,任何比喻都有它的局限性!包S貓黑貓”的比喻既是針對當時情況說的,就不宜任意地到處套用,如果在現在把這個比喻理解為: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發展生產就行,那就與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了。目前,如何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不僅是純粹的生產發展問題了,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理論之樹常青,我們必須繼續解放思想,主張只要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39240.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