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總共犧牲了近12000人。當時有很多支前(后勤保障志愿者)負責清理犧牲的戰士的遺體工作,當時稱為洗尸。主要負責整理烈士遺容。那時的洗尸工作是一件很艱苦的活兒,12000多烈士的遺體需要整理,每個烈士的尸體又要找到、帶回。
在這個特殊的人群之中,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叫駱有德,是云南省紅河州屏邊縣人。當年的屏邊縣作為臨近邊境的縣域,擔負了埋葬作戰犧牲烈士的任務。駱有德作為支前民兵,雖未能親自上前線,卻爭取到了在烈士陵園支前的任務,因駱有德膽大心細,被安排清理烈士遺體,為烈士冼尸擦拭。
駱有德老人
駱有德的兒子叫駱加明,1976年入伍參軍,在赫赫有名的紅軍師37師服役,駱加明戰前是37師110團一位班長。那天清早,駱有德在清洗整理烈士尸體時說“這個烈士怎么看著像我兒子”,因為從戰場上下來都是軍裝破爛,灰頭土臉,看不太清楚,于是趕快拿水來清洗臉,在軍裝的口袋里面找到上戰場之前寫好的字條,才確定是自己的兒子。
這是一種怎樣撕心裂肺的疼痛,這是一種怎樣的人世間超級摧殘啊,再堅強的父親,恐怕也難以承受眼前這血淋淋的沉痛打擊。
駱加明烈士之墓
然而,故事到這里并沒有完結,駱加明1979年犧牲埋葬之后,他的弟弟駱家發,毅然參軍,又在1984年者陰山作戰中英勇犧牲……
駱家發烈士云南省屏邊縣人,35105部隊63分隊戰士,共青團員,19歲,1984年1月入伍,1984年4月30日在者陰山地區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光榮犧牲,一等功。
一個普通的農村老人孰不知生命的可貴,親情的溫暖?親手洗過大兒的尸體,再次將小兒送去戰場,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心態!
當被問到“這是愛國么”,老人質樸回問“啥是愛國”,老人只知道沒有國哪有家,國家需要就上吧。這就是一個戰爭時期洗尸老人的故事。
老人已經離開人世,死的很安詳,酒后腦溢血。沒有痛苦。他說,他希望和兒子們一樣死去,他做到了。什么是英雄?戰場拋頭顱灑熱血的是英雄,這樣一位老人,他同樣是英雄!向這位英雄致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51885.html
相關閱讀: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重塑我的頭像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