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志賀一雅
關于α腦想在此特別強調的是,對于人腦雖有諸多不明之處,但α波效用卻已經在數項領域被加以確定。α波被應用的一個例子是運動選手的心智訓練。
運動家講究“心”、“技”、“體”,經由練習使身懷技藝,儲備體力、耐力并磨其心志是必修之課。有許多選手技藝與體力皆備,惟其心志不堅,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
坐禪或皈依宗教等,不斷重復嘗試錯誤,結果仍解決不了心的問題者頗多。所以才會有在練習時屢破紀錄,但遇真正重要比賽時,結果卻令人不敢置信。
所以心智訓練的必要性倍受重視,特別是印象式的訓練更是受到矚目。但是不知怎么的,這種印象式的訓練成果并不令人滿意。
相對地,我所負責的運動隊伍或運動選手得到了確實的效果。東芝的女子排球隊在實業團聯盟全勝優勝,巖瀨理惠、阿部正枝等選手都得到個人獎;大發工業的女子田徑隊馬拉松部分,小鴨由水選手樹立日本新紀錄,淺利純子選手在世運會得到金牌……。最近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接連獲得優勝,成果顯著。
不僅是運動而已,準備升學的考生學藉由α強化訓練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考場沉著冷靜而發揮實力。不論是企業的營業人員提高業績,或技術部開發熱門商品,各種不同的領域都得到良好的成效。
我認為,這些事實被社會大眾以普遍的現象認知只是時間的問題。然后,腦力發揮的結構即得以科學方法來闡明了。在達到該階段之前,我希望暫以現象論喻之,尊重此經驗法則。從經驗而言,與其一個發接受α訓練,不如有相同目的的一群人,邊聽音樂邊放輕松地來練習效果較好。
α波具有給予心靈寧靜的“F分之一振動”
邊聽著音樂容易出現α波,此種狀態得以物理的角度來解釋,或許有些太過專門,我們稱之為“F分之一振動”。甚有研究此“振動”的學會,探索人類的精神活動,足見F分之一振動擁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不論是自然界的聲音也好,音樂也好,所有的聲音都有周波數或強弱的變化,而其變化便是一種振動,有一定的規則性。在與周波數(F)的逆數呈比例的能量分布之時,我們便會感覺到安心、愉快、無憂無慮。
再具體地說,風平浪靜之日的波浪的聲音,或是小河潺潺流水的聲音便是如此。聽到這種聲音,誰都不例外地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正是因為聲音振動呈F分之一的規則性。
另外,傾盆豪雨的聲音、瀑布的聲音、蒸氣車頭的聲音等等,只要聽上一會兒就巴不得趕快離開,甚至會有不安或恐怖的感覺。因為那聲音的振動大大地脫離了F分之一的規則性。脫離的差距越大,則我們越感到危險。
事實上,從第四十三頁的圖可以看出腦波中,α波周波數的振動或強弱的振動很漂亮地附在F分之一之上。反之,β波則與F分之一相去甚遠。
只要處于α狀態,便能精神安定,易于發揮腦力,也可從此看出。
“母親的精神狀態若不安定,嬰兒的精神狀態也不會良好”。這也可用F分之一來說明。母親處于焦慮不安時,腦波就變成β波。被母親抱著的嬰兒亦因而感到惶恐不安,哭了起來。這亦能證明胎教是有多么重要了。
結果,地球上的生物在進化的過程為求得更安全的環境而存活下來,最后培養出了只要處于F分之一振動便算安全的智慧。人類的腦亦承受了此種智慧,只要處于F分之一的環境就能感到無憂無慮,自然而然腦波中α波的F分之一振動便成為一安定系數了。
在惡劣的條件下每天聽音樂,α波也不會出現
音樂中有符合和不符合F分之一的音樂。一般說來,像莫札特的這種古典音樂,尤其是節拍在六十左右的輕音樂,亦被認為有使人心神穩定的效果。
但是我以一百名學生為對象做一次實驗,才發現事實不盡然如此。喜好爵士樂或搖滾樂的年輕學生們,在聽了F分之一的輕音樂后中,β波仍佔優勢,α波極少出現。反之,節奏強烈的搖滾樂反而使α波以壓倒性的態勢出現。
有趣的是,在放輕音樂之前,先說明“這音樂是專為安定心神而作,聽了的人絕大多數都會出現α波”,再給受測者聽,幾乎所有的人都出現了α波。
透過此種實驗,我得到了一個確信。那便是使用音樂來活化我們的腦時要用F分之一振動,若加上暗示的效果則更淋漓盡致。我們無法調查測出各個的效果如何,但我們可以把音樂本身的效果(F分之一)、條件反射(心情愉悅)、暗示效果都認為各有三分之一。
在惡劣的條件下就算每天聽音樂,也有反而招來反效果的時候。最好的例子就是背景音樂(BGM)。
BGM曾經大為流行。只要在工場線上一放音樂,單調作業的不愉快就會受到緩和,生產性亦大大地提高。當初這些音樂的確使人心情愉悅不少,但是到最后不論聽多棒的BGM,工作本身的枯燥并未因而解除。也就是說,BGM對于惹人厭的工作或許為效率不升反降,BGM沒多久亦銷聲匿跡了。
α狀態克服癌癥
α波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也有頗堪玩味的事實出現。例如癌癥一直被認為是不治之癥,果真如此嗎?的確據統計顯示,在三個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癥,或許是因為環境污染使得致癌物質增加也說不定。
但是,若生物擁有堅強的適應能力,照理說在污染的環境中也能具備有強韌的生命力才是。若發揮此種生命力,癌癥亦可克服。若僅投以藥物和物理的處置,則可能只是再多受副作用之苦而已。
報紙曾刊登調查接受過胃癌手術患者的再發率。A、接受胃的一部或全部摘除手術的患者;B、手術后仍持續接受制癌劑的患者;C、手術后制癌劑與免疫活性劑并用的患者,共分三批統計。
A的再發率為百分之二,B為百分之七,C是被認為最理想的卻有百分之十四之多,差了有七倍之多;蛟S是A患者的癥狀較輕,C是重病者也說不定,但也可突見自然治愈力的端倪。
在美國有一種由卡爾·賽門所主持的有趣的賽門療法。對于末期癌癥患者施予自律訓練法或生物體自我控制(Biofeedback)法,讓他們的身心放輕松,并加上癌細胞受到白血球(T淋巴球)的攻擊而消滅的暗示,使患者們處于積極而愉快的生活環境,最后活化了細胞的免疫機構,使癌細胞退卻甚至消滅而痊愈。
他的著作《Getting Well Again》使他成為百萬暢銷書作家,在我參加美國生物體自我控制學會時蔚為話題,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在日本,倉敷市柴四醫院的伊丹仁郎先生所主持的“生存價值療法”也是一個受到矚目的細胞免疫機構活性化方法。即便是末期癌癥患者亦有痊癒的可能性,采取積極生活的態度,實踐自律訓練法或暗示療法,偶爾從事體育或挑戰高山的活動。雖然有人批評魯莽輕率,但仍是大隊人馬登上富士挑戰歐洲的最高峰蒙布朗,透過所謂的行動療法,保持開朗、肯定的想法和行動度過每一天。成功網
雖然面對的是癌,但藉由每天體認生存的價值,從腦中分泌滿足與挑戰的荷爾蒙,活化T淋巴球或NK細胞(自然殺手,NatureKiller)來擊退癌細胞。讓細胞的免疫機能升到最高點來行動,是伊丹醫生的指導原則。我數次拜訪柴四醫院,并詳細觀察臨床情況,確定這和希望導出α波的優勢狀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最近和位于洛杉機的杜爾醫科大學的曼特·葛南博士共同研究,從事調查祈禱或冥想、快樂想像等心理狀態與α波佔優勢時的電氣生理狀態間的關連,和與NK細胞免疫機能處于活性化狀態時之間的關連,并做實驗。
我們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召開的醫學國際會議連名提出報告。內容為,處于α波強烈出現的意識狀態下,NK細胞會活性化的事實;與雖然測定例仍不多,但祈禱時α波會強烈出現,而祈禱者的NK細胞也會活性化。
志賀一雅簡介:日本科學家,日本腦力開發研究所所長,工學博士,著有暢銷書《阿爾法腦波革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naobo/14419.html
相關閱讀:通過冥想達到α 波狀態
清點覺知的片刻
音樂開發人的右腦潛能
如何掌握和利用a波
超能力現象在α狀態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