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連續播出的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引發了大家對歲月流逝的傷感和對家人、對老人缺乏關注的思考。這首來自民間抒發平民心聲的普普通通的歌曲,韻律清新優美,詞句樸實無華,感染力極強,聽后耐人尋味,催人淚下,讓人動容,很接地氣。
是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時間都去哪兒,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當我們忙于社交應酬,頻繁穿梭于同學、朋友間的觥籌交錯時,時間就這樣悄悄流走了。當我們熱衷于節假日游山玩水美其名曰釋放壓力、放松心情時,卻忽略了對久居家中年邁雙親的關愛與陪伴,時間就這樣默默流走了。當我們留戀于精彩紛呈的影視節目,卻忽視了讀書學習和自我修養的提高,時間就這樣慢慢流走了。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索契冬奧會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對時間進行了精辟詮釋。他說,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被工作占去了,F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這又是何等的胸懷、擔當和責任!
細細想來,我們又把多少有效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讀書學習?捫心自問,我們又擠出了多少時間用于陪伴老人,關愛親人,呵護家人?
今年春節期間適逢祖父90歲大壽,在全家及親朋好友為他祝福之時,晃然之間,我覺得祖父真是老了。頭發白了,耳朵背了,目光恍惚了,走起路來已是步履蹣跚搖晃不穩,年前還不小心摔了一跤,險些落下毛病。老人家已到不能有半點閃失和風吹草動的地步。屈指算算,人生一般恐怕只有一個九十歲,在老人的有生之年,我們還能陪伴他多少風雨時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們孫輩為所謂的忙于工作疏于陪伴而羞愧,更為多年來對老人關愛不夠而自責。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匆匆》中的詩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在重溫這令人感懷的經典名句時,在惋惜時間飛逝的瞬間,我想,朋友們,我們不能再等了,從現在起,從今天起,提起精神,伸開雙臂,用我們實際行動,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奉獻給家人,不應再無意義地消磨與虛度,讓我們與時間賽跑,與愛同行,與責任和擔當同行。
否則,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了,只有匆匆了,只有后悔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58252.html
相關閱讀: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走在人群里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