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淡,也許才是最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看完《東京家族》有段時間了,在夜深人靜之際,不時想起遠從瀨戶到東京探視子女的平山老夫婦在偌大東京的寂寞身影:他們有時輕描淡寫地交談,有時只是沉默相依,他們像多數老一輩懂禮數的人一樣不愿麻煩子女,卻難掩生活在陌生城市中的不知所措。那些不言而喻的無奈看得我頗感心酸,但在深切感受時間的殘酷之余,我仍為這對感情甚篤的老夫婦感到慶幸:在意外來臨之前,至少他們還擁有彼此。
  
  在以為是“家”的地方無家可歸
  
  電影的開始,老夫婦開心地到東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婦也確實受到子女們的熱烈歡迎。然而,幾日過后,工作忙碌的子女們再無閑暇陪伴老夫婦,他們甚至想讓父母去住溫泉旅館。表面看來是子女的一片孝心,實際上此舉是為省去照顧父母的麻煩。印象最深的畫面是老夫婦被送至旅館后,一起呆望著玻璃窗外繽紛璀璨的摩天輪。
  
  老太太:“你不換睡衣嗎?”
  
  老先生:“旅館不能穿著睡衣下去吃飯啊。”
  
  一句話,就道盡了兩人想待在家,卻無法待在家的無奈。
  
  次日早晨,一夜無法安睡的老夫婦坐在海邊,像平日一樣閑聊,老先生笑老太太夜里打呼,老太太說她腰酸背痛根本沒睡好。盡管兩人內心五味雜陳,卻因為一份如常的陪伴,逐漸釋懷。兩人相視而笑道:“我們回家吧!”我本以為他們要回瀨戶老家,后來才知他們回的是女兒的家。但女兒的家是他們的家嗎?看到老夫婦在被女兒拒絕后,拖著蹣跚的腳步,各自想辦法在外過夜的場景,除了心酸,我想不到其他更貼切的形容詞。
  
  從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為什么子女長大以后,他們所在的城市卻給了父母無家可歸之感?就好像許多老人雖有多個子女照顧,卻被迫兩三個月就得遷移到另一個子女家,老人無可奈何,子女們也各有難處。但誰都知道,無法安定的感覺不是回家,而是不斷流浪與持續漂泊。難怪,老先生后來說:“我再也不去東京了。”這也說明,東京雖有讓他牽掛的3個子女,但永遠不是他的家。
  
  《東京家族》與其說講述的是家族,不如說這是一個讓人清楚認識到伴侶有多重要的故事。我一直在想,為什么片名不是《東京家庭》而是《東京家族》?后來明白了,只有在瀨戶老家子女們尚未離家時,老夫婦與3個子女們組成的家才是“家庭”。待子女離家后,各自在東京成家立業,瀨戶家真正的成員就僅剩平山夫婦。“家庭”與“家族”僅一字之差,但這當中的距離足以讓平山夫婦在子女居住的城市深切地感到無家可歸的凄涼。
  
  時光無常,愛與孤獨同在
  
  《東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導演的60年前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在原有的劇情上略作改編,加入之前重創日本的“3·11”大海嘯情節,緊貼著時代的脈動,使觀眾看起來特別真實。但《東京家族》的劇情與結局更殘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們,不斷流逝的時光中只有無常不會消失,當它毫無預警地出現在眼前時,即便再難接受,人生還要繼續。
  
  當愛與孤獨同在,一個人將不再是一個人。面對世事的無常,這也許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但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我想起的是屬于自己的愛。一如電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對話、相視而笑的瞬間、相依離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鬧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擁抱,那么平常,卻那么深刻地烙在我的心底,讓我知道有愛的孤獨其實并不孤單。
  
  淡,也許才是最深
  
  整部電影以老夫婦的視角為主,讓子女們能清楚看到以往因以自我為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的心情。同時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換個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電影中的父母與我父母極為相似:嚴肅傳統、不易親近的父親,笑容可掬、體貼細膩的母親。最讓老夫婦放心不下的小兒子昌次,每每遇到父親詢問工作情況時,總是迫不及待地想逃,這時就需要樂觀的母親在一旁打圓場。父親認為兒子是因偷懶不肯吃苦,才找到收入穩定的工作;但兒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自有他的理想與難言之苦。父親想表達的明明是關心,兒子感受到的卻只有責備與壓迫;兒子明明是純真良善之人,父親卻因過于擔憂兒子的未來,而忽略了其最寶貴的本性。
  
  這樣的情節,看起來一點都不陌生,仿佛鏡面一下就照出了許多親子關系的無奈與遺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長久以來對子女的深切期待。因此,當長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愿時,父母內心深處那份無處排遣的失落,不知不覺就會變成對子女的嚴厲苛責。但苛責與數落并不會讓子女成龍成鳳,只會將子女推得更遠。也許,父母要開始學習接受子女未必如自己的想象,并試著轉化失望的心情,才有機會看見子女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美好之處;也許,子女也要試著體會父母叨念背后的用心良苦。那些因過于執著而看不到的盲點,除了父母,也不會有人愿再提醒你。
  
  電影中的父親幾乎不曾在子女們面前表露任何情緒:與子女談及年邁好友逐一離世時,說的明明是生死大事,語氣卻平淡得像是在說日常小事;得知相伴了一生的老伴可能不會再醒,他喃喃自語道:“已經走到盡頭了呀。”在老伴死后,子女們商量該怎么安排他的去處,他倔強地說:“我不需要子女的照顧。”這樣好強的父親形象,也是我熟悉的父親形象。
  
  記憶中幾次與父親的嚴重沖突,我幾乎都是轉身就逃,用逃離表達對父親咄咄逼人的憤怒,而父親總在一段時間過后就像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和顏悅色地試圖越過彼此的鴻溝。而我曾經以為愛面子勝過一切的父親其實沒那么愛我,否則怎會一不順他的意,就完全與他無法溝通。直到有一次,無意中經過父母的房門前,聽到父親在電話中對朋友感嘆3個女兒都和自己不親,他不想?唆,只是擔心我們以后過得不好……我驚訝地發現父親的語氣竟有一種我從來不明了的寂寞的情緒。
  
  父母與子女,都需要從不同角度看待與對待,如此才有更親近的可能。我不斷想著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腦中浮現的卻是曾為劉若英演的愛情電影《生日快樂》寫下的標題:“淡,也許才是最深。”一輩子愛著一個人,那是比男女之愛更長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牽系,實際上卻是深深相連,看似平淡卻日益深刻的愛,不也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最佳寫照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99610.html

相關閱讀: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北京老飯館
走在人群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