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旁邊、歷史博物館北門豎立了一尊面向長安街、天安門的孔子雕像。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們對孔子的關注,以及爭議。
★先理解封建制
欲理解孔子,必須正確地理解封建制。
古人早就說了,戰國以后是郡縣制,西周、春秋是封建制。把封建定位在正確的時間坐標上后,我們就可以正確地理解封建了。這個事情太復雜,讓我簡單地概括我的研究結論:封建制借助一種最簡單的人際關系單元組織了一個高度復雜、具有偉大的擴展能力的社會治理體系。
設想兩個自由人面對面站著,一個人俯下身來對另一個人說,我把我的人身交給你,全心服侍你。是為臣。另一個人說,我接受你,也保護你,我賜給你一塊土地作為你的報酬。是為君。周人把這個過程稱為“策名委質”,如果是周王封建諸侯則叫“策命”。由此,這兩人訂立了契約,形成君臣關系。
這就是封建的基本治理單元。除了最高的君——周王,和最底層的庶民,所有人同時是君和臣。舉例來說,諸侯是周王之臣,又是大夫們的君。所有這些人都是通過契約方式相互建立起君臣關系的。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周游列國的含義。孔子先祖是宋國的大夫,遭遇內亂,流亡魯國。孔子雖生活于魯國,但只要魯侯未封賜他為大夫或委他以公室官職,他與魯侯根本沒有關系。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愛國主義”,孔子之所以愿意定居魯國,也許僅僅因為,周王室已經衰落,“周禮盡在魯”。其實,孔子是自由人,他可以與任何諸侯通過訂立契約,建立君臣關系。
美國一位史學家湯普遜曾說:“封建制度可能是人們的頭腦所能想出的最合適的政體。”我同意這句話。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經典封建制的姬周王朝,持續800年,為時最久。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封建制的精妙。而第一個現代憲政國家——英格蘭的憲政制度,正是封建治理之道實現新生轉換的結果。
★復禮為什么
孔子的歷史意義,也正在于,在王權專制即將降臨華夏大地的時候,堅持封建的美好原則。孔子所設想的通往優良治理秩序的方案是“復禮”,也就是復封建。
禮是什么?禮就是西人所說的法(law)。請注意,不是律。它們不是某個至高無上的人一次性制定出來的,而是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透過實踐自發形成的?傊Y就是習慣法。因此,禮就像空氣,無所不在。自由人間的君臣關系主要靠禮來界定和維持。至關重要的是,禮制規則是客觀的,所有人都平等地受它的約束,包括君。盡管君臣的權利是不均等的,禮卻平等地約束君臣。
如此禮治秩序類似于歐洲封建時代的法治秩序,而這正是現代法治的源頭。孔子之主張復禮,要旨就是恢復保持封建的自由。孔子主張復禮,就是維持這種不受君主意志控制的習慣法之治。秦以后中國社會還保持了一些活力,就是因為,普通人民的生活主要不是由刑律,而是由人民中間自發形成的習慣法調整的。
有人也把儒家的治國思想說成“以德治國”,并據此排斥法治。但這顯然是望文生義之說。禮絕不僅僅是道德規范,而是范圍廣泛得多的客觀的規則體系。春秋時代、包括孔子所說的德,也絕不僅指道德?鬃訒r代最重要的德行是“忠”、“信”,忠者,忠于契約所規定的義務;信者,信守契約。德不是簡單地要人修身養性,而是要求各方,包括君,遵守契約和客觀的規則。這樣的德治,其實就是禮治,也就是客觀的法治?鬃拥“以身作則”也不過是說,君遵守規則,不破壞規則,臣也就會遵守規則,忠于職守。
★君君臣臣的真義
孔子所說的“禮”是習慣法,它明確規定了臣對君的義務,也明確了這一義務的限度。君只能在此限度內要求臣。歸根結底,這里的“忠”,不是忠于君本人,而是忠于契約所規定的義務。
因此,按照封建原則,領主怎么樣對待封臣,封臣就可以怎么樣對待領主。封建君臣關系的這一基本倫理恐怕正是孔子所樹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儒家根本原則的社會背景?鬃訉⒗硐氲姆饨ň缄P系予以抽象化、普遍化,確立為處理所有人際關系的一般性倫理原則。
因此,君君臣臣的含義與今人所誤解的正好相反,它強調:君與臣民之間是契約關系,而非命令服從關系。如果君對臣民提出契約之外的要求,臣民可以拒絕;如果君侵害了臣民的權益,臣民可以反抗。這種反抗必然會得到上天的支持,因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儒家天道主義信仰的根本要旨。因此,儒家既是保守的,但也具有革命傾向。
★打開平等之門
作為孔子最重要思想貢獻的仁,也與封建的君臣關系有一定關系,但孔子對其作了平等主義的超越。封建君臣雙方的權利
義務是相互的,彼此都把對方當成自由而有尊嚴的人來看待,相互以禮相待,尊重對方的權利,履行對對方的義務。
由此也立刻可以看出,孔子突破了特定的君臣關系,而從“人”的角度討論“以人意相存間”?鬃酉M腥藢Υ腥硕家詫Ψ绞歉约阂粯拥娜四菢印=浻蛇@樣的轉換,平等之門被孔子打開了。
阿克頓爵士說過,封建制是自由的,但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缺陷:等級制?鬃訄猿謴投Y,也即堅守封建的自由。但他也意識到禮制的等級性,并注意到有人利用強勢地位強制他人。因而,孔子同時提出仁的理念,把所有人置于一般的人的地位,從而,自由的人也獲得了普遍的平等。
孔子的思想結構類似于17世紀初的英格蘭普通法法律家,他們對大憲章所確立的封建的自由進行闡釋,把作為貴族之特權的自由,變成了所有人均可平等享有的自由。仁和禮是孔子觀念的核心,仁的根本含義是人人平等相待,孔子也在實踐這一點,這就是“有教無類”。
★自由學術的創造者
孔子一直尋找參與封建治理的機會,最終學術成為他的志業。孔子有意識地整理上古文獻,不是為了自家的治理,而是為了傳承文明。他對實踐中的禮法進行了思考,由此創造出了帶有哲學色彩的思想。在整理文獻和論述思想的過程中,他創造出了學術。
教育也就隨著學術而誕生了。拜封建制之賜,孔子所從事的學術和教育事業都是自由的。在封建制下,每個人通過君臣契約,被禮制劃出一片自由活動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他的活動不受干預。沒有人會瘋狂到去干預別人的事情,只要別人沒有違反禮法?鬃泳蛽碛羞@樣一個空間。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想象孔子的活動,就會感嘆,那是一個奇跡。孔子可以自由地收集文獻,整理文獻。孔子可以自由地收留弟子,教育弟子。他的所有這些學術、教育活動,沒有受到過任何人的干預?鬃涌赡苁锹淦堑,但他是自由的?鬃拥牡浞,也讓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事業從一開始就帶上自由的基因。
★民間社會的構造者
孔子通過自由辦學,也創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間社會。準確地說,在孔子之前的時代,政府和社會這兩樣東西都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存在政治,不存在權力這樣的東西。
到孔子時代,封建秩序嚴重松動。有些強勢大夫開始具有權力意識、政治意識,他們開始從事構造政府的工作。熟悉現代歷史的人們都會知道,一旦政府出現,則人民為了保衛自己,就必須構造社會。如果出現了一個政府,而人民處于原始狀態,那就不可能對政府的權力構成約束,政府就可以為所欲為,人民必然成為權力的工具。人民要保衛自己,就必須組織起來。人只有組織起來,結成會社,才形成社會。社會就是會社的聯合體。
在春秋戰國時代,由于工商業不夠強大,沒有有效組織起來,并沒發展出歐洲的“市民”社會。萬幸的是,有孔子,有孔子創造的學術和教育,中國出現了另外一個社會,這就是儒者、士人組成的會社。
從上面幾個角度重新發現了孔子之后,我相信了古人的說法:孔子是圣人。他是今人思考和追求人的尊嚴與優良治理的出發點。今人當然應保持開放心態,可以借助新知走出很遠,但若沒一個中國的、穩固的出發點,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16320.html
相關閱讀: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北京老飯館
走在人群里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