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父親經常講在大集體時代,作為馬車司機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譽,因為那個年代馬車作為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一個片區只有一輛馬車、一個駕駛員,駕駛員需要生產隊推薦參與縣里統一學習培訓,考試合格后發放畢業證,有著讓人羨慕的身份地位,受人尊重。父親至今依舊還保留著那個雖已過時但曾經給他帶來榮譽的馬車駕駛證。
馬車駕駛員都如此受人尊敬,想必馬的地位也不低。在哪個人吃糠都還不能飽吃的年代,拉車的兩匹馬每天有一升的蠶豆或黃豆等雜糧用來犒勞給大家帶來便利的功臣。那時候,家里人手多,聰明父親就安排放工了妹妹們去幫忙割草喂馬,馬草食充足也就膘肥體壯,可以相應節約馬料。每天深夜里,村里和父親要好的伙伴會相繼來家里串門,以便和父親一起分享節省的馬料,雖然大家都知道此事在哪個年代罪不可赦,是要被批斗的,但大家依舊日復一日的保守著秘密,冒險享受著與馬搶食的美味。好景不長,一天夜里,這個秘密被爺爺撞破,被爺爺狠批了一頓,爺爺認為這是要背過失,是不可原諒的。那時不知爺爺是本著“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純樸高尚品德,還是心懷人不如馬的自卑思想都不可得知,因為那個年代人比馬多,馬比人肥。憨厚老實的爺爺不忍大義滅情,但父親和他的朋友之后也在打馬料的主意上有所收斂。
艱難的生活只要活著,咬緊牙巴堅持挺挺也就成為過去。但每次父親給我們講述偷食馬料故事的時候,都要吹噓一番自己的聰明,貶低爺爺的愚蠢行為,那時年幼,只覺得能坐馬車該是件幸福的事,父親和他的朋友怎么能以草換料和馬搶食享受。年長以后,學習歷史才知道奴隸社會的時候五個奴隸才能換一匹馬,馬自古以來就在中華民族心中就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們怎么能那么殘忍的對待我們的朋友?档抡f:“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在以仁對待動物上爺爺是對的,他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和佛家善良;但在改善生活、與人同樂上,父親做出了好的榜樣,父親也沒有因偷食馬料而變得殘忍,也沒有將“偷”這一惡習保留和遺傳。
生活中在生存挑戰中不改美好品質的人屬圣者,而適當改變本質的人是智者,終究大家都是贏家,在紛擾復雜的社會中各取所需、各獲所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anggan/1238098.html
相關閱讀:烏鴉傳說
再別,故鄉
歲月篇?偽裝的軌跡
媽媽
永遠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