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春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燭炬,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落款《寒食》,唐代一個叫韓?的學子所作,拿做行卷投給翰林院大學士李白,因李白的歸隱,一直塵封在翰林院的樟木箱里,歷經了安史之亂和唐朝四代天子的變遷,兀自在幽暗的孤寂中等候、希望,終極受到天子李括青眼,得以重見天日,并傳播千古。它的沉浮,影響了一個人的運氣,并衍生了一段離合悲歡的。
1
公元754年,(天寶13年。)秀才、舉人、進士三考三中的韓?,赴京選試,道路染疾。到得長安,誤了吏部大考。不得已另辟捷徑,即興《寒食》一首投卷李白,盼望同病相憐,早日提拔。
借住摯友李晉家里的韓?,終日焦急期盼。而皇室宗親李晉,誕生豪門,雖和韓?同榜進士,前途卻不須自慮。逐日里約一幫同榜踏山訪寺、探采名花、杏園宴會。也學那先科名士互贈文帖、雁塔題名、詩酒相賀。孟郊詩中,“東風自得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正記此情此景。
李晉有一青樓至交,乃京城第一大麗人,姓柳,名慧娘。坊間有諺:宮中楊玉環,章臺柳慧娘。柳慧娘寄住章臺街的摘星樓,貌美若仙,琴、棋、詩、舞樣樣粗通,長安城里紅極一時,慕名而求者川流不息。甚至章臺街為之路窄,摘星樓長年爆滿。
一日,韓?愁悶中陪李晉游玩章臺街,勵志文章,訪問柳氏。乍一相見,韓?恍如置身夢幻。這慧娘,果然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一舞一蹈,宮中風行霓裳羽衣舞;一顰一笑,恰似嫦娥憂慕人間情。韓?微醉,霧里看花,隱覺慧娘心事滿腹。強裝的笑容里,隱匿絲絲惆悵;偶一為之中,掩不住淡淡哀傷。韓?驚羨之余不禁懷疑,悄麗才子流浪倡閣,生計所迫還是性格放縱?哀傷背地又有著怎樣的暗藏?傾慕、驚愕、惻隱、好奇,韓?從此放不下慧娘。
回到住所,韓?愁緒百丈,模糊的灼痛伴著渴想,令他徹夜難眠,不得已起身披衣燃燭,賦詩一首:
桃花臉薄難藏淚,
柳葉眉長易覺愁。
密跡未成當面笑,
幾次抬眼又抬頭。
詩成天明,兀自嘆氣團掉。李晉拾起,心中了然,差一幼童送至摘星樓;勰镒宰蝈忮隧n?,萌發愛意。晨起見詩,多少分驚喜幾分交加。時常自嘆心高命薄,縱不是大家閨秀,小門小戶也未曾自怨自哀。兒時紅鞋綠襖,倚父母膝下,惹百般心疼。年及14,花藏葉底正待綻開,不想瘧疾橫行,父母雙亡。飛來橫禍,苦從悲來,從此仰人鼻息。為報再生恩,償還養育債,捐軀暫寄青樓,賣笑為生。只管自幼熟讀經書,也曾在天子和楊貴妃的戲班識音習舞,日月如梭好夢如昨。而今流落風月場上,眾生眾相,你來我往,強裝笑容逢場作戲,人間冷暖過眼云煙。唯有韓?,咋一相見朝思暮想,落入眼里烙進腦海。從他的驚詫讀到的是仁慈、誠摯,詩句里領悟的是純情和純樸。那首次相見時的一驚、一疑、一愁、一笑,似曾夢中所見,料可畢生依靠。
至此才子佳人相見恨晚,如膠似漆。日里交杯換盞,夜里答詩賦詞。自由如人間仙境。李晉知曉,百般激動,于情于義,應當避讓。并竭盡所能促成佳緣。
未幾,宮中傳出新聞,李白被賜金歸山,朝野驚動。李白42歲由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引薦入朝,深得玄宗賞識。供奉翰林,草擬文告,陪侍君側。因心高氣傲、形骸放浪,遭人嫉妒。一句“山”不牢靠得罪重臣安祿山,與翰林學士張坦不和又縷遭毀謗。自知朝中難以立身,作《翰林讀書言懷呈集顯諸學士》一文,顯歸山之意。玄宗覽畢,知不可留,降旨準許。自此傳閱翰林院學士之手的《寒食》一詩,遭受冷清,沉入箱底。
前程黯淡,韓?意氣消沉。無以為繼坐吃山空,舉債度日。贖慧娘于火海成了奢望。焦急、懊惱之時忽接家書,細心讀來一行六字:父親病危,速回。
韓?出生河南南陽,不是名門,卻是望族。韓父五十得子,取子君平,乃貴為人君,青云直上之意。傾其所有,三年私塾,十年官學。冀望他有朝一日學成之后,縱不能報效朝廷,卻也可顯親揚名。父恩似海,焉能不報。讀罷家書,韓?淚水漣漣,當即別了慧娘,整理回府。
慧娘知書達禮,焉有不解之理。卸妝素裹,親送韓?。出東門、至灞橋,且行且泣,淚灑一路。雖知離別短暫,終是無奈頑強。一個哀傷一個惘然,雙雙牽手不忍舍棄。天氣漸暮,韓?折柳贈別,慧娘含淚別君。灞橋橋頭韓?立誓:來年再回長安,過了吏部選試,立迎慧娘出闈,共度此生。
2
天寶15年冬,臣相李林甫逝世,安祿山與楊國忠為爭相位,抵觸日趨尖利。楊國忠倚仗國舅之勢強力勝出。自此禍起蕭墻,漁陽節度使安祿山在天津薊縣起兵發難,打著“親君側、誅忠直”的口號,浩浩大蕩直奔京城。一路陷河南、攻臨潼,長安朝不保夕;袒讨校跀y楊貴妃出城西奔蜀地。
韓?這邊:南陽遭鐵蹄蹂躪。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虐,抓丁征糧。韓?避藏在自家凋落蕭瑟的果園里,惦掛長安,心系慧娘。遙捧慧娘離別時的淚水,一面禱告她在這場從天而降災害里可能倚靠長安堅實的城墻平安無事,一如既往。一面向往著風雨過后一定艷陽高照,待到那時重返長安,再續舊情,踐諾誓言!
慧娘這邊:長安淪陷,大火燒了摘星樓。火在咫尺,心系千里。焦灼得慧娘睜不開眼的火焰,以一種飄忽的獰笑,撕裂著慧娘;勰镌谒盒牧逊蔚“??”聲中單獨默語:韓?!你若在這場浩劫中得以生存,我必活著;你若在這場浩劫中可憐身亡,我愿隨這火焰化為灰燼。你必活著,為了灞橋上的商定;我必活著,為了咱們的未來!
兩顆互相掛念的心,一雙意志剛強的人,為了一份執著的摯愛,縱然重重艱苦,動搖而堅強的在逆境中堅守。
此后,各路唐軍紛紜躍起抗擊反賊,局勢急轉。韓?自恃一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報國無門,投身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帳下任幕僚。而慧娘,在逃離了那場大火之后,無依無靠又以姿容絕世,懼亂軍所辱,也只有剪發毀形,借居驪山,師從老母寺心靜法師悟禪修道。
3
一晃8載。代宗寶應元年,安祿山在長安被其子弒殺,叛軍分崩離析。韓?在侯希逸帳中已升任從事兼檢校金部員外郎,隨軍光復長安。親歷了亂軍燒殺搶奸無所不為的暴行,心懷忐忑放不下的就是慧娘。幾番探聽,耳聞慧娘上了驪山,削發為尼,不免竊喜。當即備下金銀,賦詞一首,派人上山迎接。
懷揣愛人跟幻想,慧娘在驪山老母寺雖悟禪修道,終不能心如止水,時時受塵心所惑,每天渴望著和韓?相聚的那一刻。
秋晨微露,老母寺宏厚的鐘聲驚飛一林的宿鳥,也撞醒慧娘支離的舊夢。素衣素裳,件件疊起裝入竹籃,下山浣洗。一泓凈水明鏡透辟,倒映著慧娘秀氣而又憔悴的臉龐。搓一把衣裳,波光閃閃漣漪蕩漾,那臉一改舊日樣子容貌,扭曲歪斜、影散形碎。搗一搗衣杵,棒聲??,不落的回響敲碎的是慧娘的心。覓得悉音恰逢濁世,8年時間一指塵埃;仡櫯f事,長安郊外灞橋橋頭含淚送君,韓?戀戀不舍,折柳贈別,歷歷在目恍若昨日。所贈離別底本為期不遠,不想禍從天降,山河破碎,心雖相連身卻相隔。不知何日天下升平,再赴韓?懷抱,永修一世之好;勰锵胍粫,哭一會,傷一會,笑一會。洗凈衣裳,洗不凈心中的惆悵。
回到老母寺,慧娘小憩,一肚子的冤屈與渴想傾泄滿床滿帳。淚水猶掛腮邊,恍惚間又見心靜法師微微笑著佇破帳旁。慧娘起床,又見一差人左手捧金,右手呈一封書信。從差人的笑意里,慧娘料想夢已成真?接過金銀放置一邊,膽大妄為展了書信,確信金是韓?贈,信是韓?作。大悲大喜的那一刻,千言萬語不知從何道來。竊喜戰亂耗去了青春,卻不耗去不變的情愛。慧娘哭泣展讀,卻是一首擲地有聲的詩詞。詩詞里,韓?無盡的愛憐、問候及深切的及擔心盡顯其中: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別人手。
慧娘心碎,立即借了筆墨,以表心跡。霎時,儲藏在心中的惆悵與疑慮如暴雨傾注:
楊柳枝,芳菲節。所很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咫尺天邊,判若兩人他們彼此記掛。江山粉碎人漸老,彼此守望心不變。擦干眼淚,慧娘即時收拾行裝,離別心靜法師,懸著的心一下子飛下驪山,飛到長安,飛到夢寐以求的韓?懷抱。
4
長安收復,戰事還卻沒停止,潰散的叛軍余孽還在束手待斃,韓?授命隨軍重返火線。山高路險、軍中艱苦、戰斗無常,韓?不敢以慧娘自隨,留于長安,僻一安靜住所,妥當安頓。
恨告別,無奈而今又告別!慧娘將雖一副自如的情態,克制不住的淚水卻溢滿襟懷。演兵場上,難舍難分;邊關道旁,互道保重。送走親人,慧娘含淚鵠立;驀然回想,韓?悲襲心田。無奈何,舍小家顧大局。叛軍不平,哪來安定?
此別原認為數月為期,不想余孽難剿一晃千日。平定亂軍殘余,韓?歸心似箭。隨部凱旋歸來,長安仍是舊時長安,卻面目全非,到處千瘡百孔。踏破鐵鞋,再也尋不到深愛著的慧娘。懷著難以言傳的懊喪,韓?茶飯不思,日漸贏瘦。
慧娘,慧娘!你是否世間蒸發?
一日,韓?散步章臺街頭,正追思著慧娘音容笑容,忽見一胡人強擁慧娘穿街而過。四目絕對,雖見慧娘鎖不住的惆悵隱含難過,但卻為何心儀他人?韓?慘淡的心坎百般不解。多方打聽,原來叛軍降將沙吒利耳聞慧娘國色天香,長安無二,匪性不改,將慧娘擄做小妾。
聞此,韓?愈發哀哀。他一一般文官,在軍中抄繕寫寫,僅是一種昏暗而沒有前景的營生職業,況長期征戰在外,怎敢與軍權在握的軍閥作對?終日沒精打采,以淚洗面。自嘆命運多蹇,滿懷心事。
韓?隨軍征戰多年,與校尉許俊來往深沉。許俊乃武將,作戰英勇,為人豪放。兩人小酌,叮當的杯聲中攙雜韓?夢破的話語。許俊耳聞,勃然大怒。當即孤身佩劍闖入沙吒利府中,手刃家丁數人,直奔后院,尋見慧娘闡明來意;勰锛润@且喜,匆忙隨了許俊奔出沙府。許俊為友人出了一口惡氣,大為快慰,雇車自駕,大模大樣穿過長安城,邀來韓?,為他們言歸于好設宴道喜。自此韓?與慧娘這對有情人歷經安史之亂的兩次離別,沖破重重險阻,又得相聚。酒未及半,韓?見慧娘淚水涔涔,香魂不決,吟詩一首以示慰撫:
霧為襟袖玉為冠,
半似羞人半忍寒。
別應會難長自嘆,
回身應把淚珠彈。
吟罷,韓?、慧娘抱頭痛哭。幾經曲折這次相聚,離他們初次相識竟有13年之久!
許俊自知行事魯莽,難逃其責,興師問罪。不想淄青節度使侯希逸豪不責備,哈哈一笑:有骨氣!和我年青時一樣。此番話,不僅擺脫許俊,也成績了韓?和慧娘一對棒打不散的苦鴛鴦。
沙吒利那邊,自恃位高權重,不依不饒,鬧到宮中,上奏皇帝代宗天子。天子問明原委,顧及侯希逸和沙吒利兩個元勛的體面,下旨:柳氏歸韓?,沙吒利賜絹二千匹。自此事態平息,韓?與慧娘再無憂愁。
侯希逸奉命再次鎮守邊關,韓?一來恐怕慧娘再有三長兩短,二來仕途飄渺、遠景無望,自此別官,與慧娘閑居長安。這期間著有大批的詩詞歌賦,今存的《韓君平文集》僅收錄其半,局部失蹤。代宗大歷年間,與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偉、夏侯審、李端并稱大歷十佳人。
5
公元780年,德宗李括即位,改國號建中。此時韓?與慧娘在長安渡過了相濡以沫的12年。賣文度日,入不敷出,匆匆的難以支持。宣武侯李勉鎮守夷門,見韓?困窘潦倒,顧此失彼,啟用為幕僚。此時韓?年近50,已是暮年。仕途不存空想,出山以緩當務之急。
時過境遷,“大歷十才子”的光環褪盡。時間造成的文明代溝和韓?詩中的悲戚、及對昏暗面的訴說,以致處在和平時代的年輕人看不起他的詩,而他的孤傲又使他和同寅們也心心相印。人間的滄桑,仕途的艱巨,韓?從此一敗涂地。除了日常事務,身在軍中的韓?多半時光稱病在家。
李勉府有中個韋巡官,此人職位不高,也是一個名士。平時對韓?很是敬佩,特殊愛好他的詩。韓?一晃多日未曾入帳議事,朝廷大事一律不知。一天深夜里,韋巡官叩門甚急,韓?正在嗔怪,卻得到一個從天而降的好消息:德宗皇帝李括親點韓?為駕部郎中。
本來,翰林院盤點文庫,德宗看了塵封已久的《寒食》一詩,頗感驚疑。感到身邊起草文告、旨意之人都不如斯人。對中書省兩次提名駕部郎中的人選皆不準,指名韓?。不巧當時還有一個韓?,任江淮刺使。上朝那天,兩個韓?并立朝中,德宗發話:駕部郎中一職賜賚作《寒食》一詩的韓?。
這時已是唐建中初年,離《寒食》一詩出生已有26年。
這首塵封在翰林院樟木箱里的《寒食》一詩,它預知本人的落魄將鑄成兩個人的一段惡夢,它也知曉重放光榮的那天必將使它的主人蒙獲寵幸。事試驗證了它的推斷。從此韓?官運亨通,始終做到了中書舍人。和慧娘而又祥和地度過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暮年。
那是一個詩的時期,也包裹一段一波三折的戀情故事。這故事因韓?仕途的挫折和大器晚成及柳氏含混不清的身世和一個沒有令人潸然淚下的悲情做終局,令它大打折扣!況且,在那個人們家喻戶曉的年代,又被唐玄宗和楊玉環大起大落的戀愛悲情掩飾,注定要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漸行漸淡,鮮為人們關注。然而不論怎么,歷史它不容扼殺,永遠實在地存在著!
(原創作者:謝年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anggan/184072.html
相關閱讀:歲月篇?偽裝的軌跡
媽媽
烏鴉傳說
再別,故鄉
永遠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