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姚思廉傳原文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父察,陳吏部尚書;入隋,歷太子內舍人、秘書丞、北絳公,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中。思廉少受漢史于其父,能盡傳家業,勤學寡欲,未嘗言及家人產業。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丁繼母憂,廬于墓側,毀瘠加人。服闋,補河間郡司法書佐。思廉上表陳父遺言,有詔許其續成《梁》、《陳史》。煬帝又令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后為代王侑侍讀。會義師克京城,侑府僚奔駭,唯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于王。"眾服其言,于是布列階下。高祖聞而義之,許其扶侑至順陽閣下,泣拜而去。觀者咸嘆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謂乎!"高祖受禪,授秦王文學。后太宗征徐圓朗,思廉時在洛陽,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遺之,書曰:"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尋引為文學館學士。太宗入春宮,遷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寫其形像,列于《十八學士圖》,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三年,又受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并推究陳事,刪益博綜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彩絹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思廉以藩邸之舊,深被禮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無隱。太宗將幸九成宮,思廉諫曰:"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情好游賞也。"因賜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謚曰康,賜葬地于昭陵。子處平,官至通事舍人。處平子?、?,別有傳。
舊唐書?姚思廉傳翻譯
姚思廉,字簡之,是雍州萬年人。思廉年少時跟隨父親學習漢史,能夠完全繼承父業,他勤學寡欲,從來沒有談到有關家里財產之類的事情。姚思廉仕陳時為揚州主簿,入隋之后為漢王府參軍,后因服父喪退職。
思廉后來成為代王楊侑的侍讀,不久遭遇義師平定京城。代王的府僚紛紛逃奔,只有思廉陪伴代王,不離他的身旁。唐兵將登上王府殿堂,思廉厲聲說道:“唐公高舉正義之旗,本意在于安定王室,你們不應該對代王無禮!贝蠹叶己芫捶脑,于是在殿堂的臺階下排列。高祖聽到這件事后,認為思廉很正直,允許他扶持楊侑到順陽閣下,他流著眼淚,行過拜禮,才離開了楊侑?吹竭@件事的人都感嘆地說:“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義之人又有勇氣,說的就是姚思廉吧!”
高祖即皇位之后,任命姚思廉為秦王府文學。后太宗征伐徐圓朗,思廉當時在洛陽,太宗曾無意中談到隋朝滅亡的事情,(對姚思廉的行為)感慨萬分說:“姚思廉不懼怕兵刃,敢于宣明大節,即使與古代的仁人志士相比,他也不差什么呀!”于是遣使贈給他物品三百件,并有書信,說:“懷念向往您的知節曉義的氣度,故贈給您這些東西!辈痪镁鸵]姚思廉為文學館學士。太宗進入禮部之后,姚思廉被授官太子冼馬。
貞觀初年,姚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他的畫像被收入《十八學士圖》,朝廷又讓文學褚亮為他作贊,歌頌道:“志向堅定,用心勤奮,所記君言,都是實錄。臨危不懼,殉身為義,古代余風,可勵民俗!必懹^三年,姚思廉受詔與秘書監魏徵共同修撰梁、陳二史。思廉又在謝炅等諸家梁史的基礎山續寫完父親未成之稿件,并對陳朝史事進行推究、刪改,補充傅宰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雖然為二書的總論作了最后裁定,但其編次、刪改,都是思廉的功勞,朝廷于是賜給思廉彩絹五百段,并加官為通直散騎常侍。
姚思廉因為是秦王府舊僚,深受太宗禮遇,政策上有何過失不當,經常地讓他秘密上奏,思廉也直言不隱。太宗將巡幸九成宮,思廉諫道:“離宮游玩,是秦皇、漢武做的事,本不是堯、舜、、禹、湯這些圣明君主所做的事!毖赞o非常懇切。太宗解釋說:“朕有氣疾,天氣一熱便會立刻加劇,并非我性情本身愛好游賞!庇谑琴n思廉帛五十匹。貞觀九年,授思廉散騎常侍,賜爵為豐城縣男。貞觀十一年思廉去世。太宗深感悲傷和惋惜,以至停止朝事一天,追贈思廉為太常卿,謚號為“康”,并在昭陵一帶賜給他墓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1067536.html
相關閱讀:“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