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出處】
唐·李商隱·《蟬》
【原作】[提供]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名句賞析】
這兩句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借對蟬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感受。蟬棲在高枝之上,本來就難得一飽,卻終日哀鳴,實在是白白浪費精力。這里的蟬,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rdquo,詞語;。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163143.html
相關閱讀: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