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韓?《同題仙游觀》原文及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韓?《同題仙游觀》原文

仙臺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松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閑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韓?《同題仙游觀》注釋

、同題仙游觀:一本無“同”字。仙游觀:在今河南嵩山逍遙谷內。初唐時道士潘師正居住在當地的逍遙谷,唐高宗李治對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遙谷口修筑仙游門,在谷中修筑道觀。

2、仙臺,高處的觀景臺。初:一作“下”。五城樓:道觀的房舍。

3、宿雨:隔宿的雨。

4、砧(zhēn)聲:在搗衣石上搗衣的聲音。

5、空壇:與下小洞皆指道觀景物。

6、閑:一作“開”。

7、方外:塵世以外。

8、丹丘:指神仙居處,晝夜長明。

韓?《同題仙游觀》翻譯

在仙臺上剛見到五城樓,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曉山翠色遙連秦地樹木,漢宮砧聲報訊寒秋來臨?諌吻迨杷捎奥渌,小洞清幽細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尋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間就有美好的桃源。

韓?《同題仙游觀》賞析

《同題仙游觀》是唐代詩人韓?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七律詩。此詩通過對景物的藝術再現,表達了詩人心境的空靈和出世之念。首聯點明時地,切題“仙游觀”;頷聯寫觀外景物,先是“見”“秦樹”,后是“聞”“砧聲”;頸聯寫觀內景物,先寫高處“空壇”的靜,后寫低處“小洞”的幽,點明是道士居處;尾聯稱贊這地方是神仙居處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尋找“方外”之地了。全詩語言清新,文字秀美,韻律和諧,含蓄雋永,極富情趣。

這首詩的寫法十分平實,不過是老老實實地紀寫游程見聞和內心觀感,以真切平和取勝,不以奇崛跌宕爭強。

首聯寫的是初入仙游谷門之所見,即從山上俯視道觀,為觀中建筑的壯麗而贊嘆;同時也附帶寫出心中的欣悅,這不僅因所見景物壯麗,好似天上的仙宮,更因為天色晴朗,剛剛消歇的陣雨將景物沖洗得潔凈鮮明。這聯詩句,不但寫出真切的觀感,還為下文作出很好的鋪墊。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詩》版作“下”字,則俯視的意思更為鮮明。

頷聯也是寫仙游觀的外景,但不是俯視,而是遠望,點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發懷古的幽情!扒貥洹迸c“漢宮”都不是實景,而是借指,不過是描寫平常的古樹、平常的砧聲而已。但以“秦”、“漢”二字作修飾限定,也不是毫無寓意,乃是為了渲染古樸氣氛,增加歷史色彩。有了這樣的修飾限定,使得時間張力大大擴展,將讀者引入漫遠的時間長河,超脫了短暫的人生歲月,與尋訪長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別適宜觀賞道觀的題材要求。將大樹與砧聲對舉,是描寫秋景的慣用意象,同樣收入《唐詩三百首》的李頎所作七律《送魏萬之京》就有一聯云:“關城樹色催寒盡,御苑砧聲向晚多!笨膳c此聯參看。

頸聯詩意一轉,正合“起承轉合”的構思要求。從景物說,由觀外轉入觀內,寫的是仙游觀中所見景象;從寓意說,由描述見聞轉入傾訴觀感,寫的是游賞觀景時內心的體驗。景物是疏松和細草、空壇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靜、一幽。此聯意謂稀疏斑駁的樹影遮掩著大殿的祭壇,四下里一派寂靜;細弱柔韌的小草叢生在山腳的洞口,更顯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寫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對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聯收結全詩,從構思上說,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聯暗用《楚辭?遠游》的典故,稱贊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達了作者對閑適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稱“仙游”,這一結語顯得特別契合題意。

作者見到仙游觀,正是宿雨初收、風物凄清的時候。暮靄中,山色與秦地的樹影遙遙相連,搗衣的砧聲,似在報告著漢宮進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縱橫的樹影,道壇上空寂寧靜,細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詩,有遠景,有近景,著力刻畫的是道觀幽靜的景物。全詩就這樣情景交融地紀寫了游賞仙游觀的見聞,以及作者本人對此地景物的贊賞流連。善用白描和層次分明,是這首詩的基本特點。其寫法平實規范,但又筆勢靈活,如視角的變換,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詩作的另一特點是所用語匯完全符合所詠對象,十分順暢。

唐詩三百首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407652.html

相關閱讀: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