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的頭腦仿佛只有一股”弦”,大凡做事,總是從良好愿望出發,單向思維,或只從正面或只從發反面思考問題,遇事言聽計從或崇尚逆反,完全不顧及這樣處事的結果。也不喜歡總結經驗,重復的錯誤一犯再犯。一事當前,前者渾渾噩噩,盲目服從;后者故作聰明,遠離組織。有的人則不然,一事當前,既能從正面看到有利條件,也能從反面提出不利因素。兩相比較之后,再做自己的決定。這種人的思維是雙向的,因而少犯錯誤,至少不犯大錯誤。還有一種人,一事當前,不但能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問題,而且能從更高的角度,立體的、辨證地去思考問題。因此,一事當前,往往沉著冷靜,胸懷大略,頻出奇招,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成果。思維方法決定著人的能力水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能看到:大多數人用單向思維的方法想事,從事最基礎的勞動;少數人用雙向思維的方法行事,從事較復雜、知識含量較高的工作;極少數人學會用立體的、全面權衡的方法判斷和處理問題,他們被安插在各個領域、各種負責崗位上履行領導的職責。這種思維方法的分流,使社會出現了“木桶效應”:即80%的效益,是由20%的人群創造的。
思維方式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人們會不斷總結經驗,修正自己的錯誤,使思維方式由低級轉向高級。所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指的正是人生不斷成熟,思維方法不斷深化,從而獲得成就的人生成長規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立體思維,如何學會立體思維以求得人生進步呢?
簡而言之,立體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體,即辨證思維,或稱辨證法。邏輯思維,是按形式邏輯的基本理論科學地界定事物的內涵和外延,弄清事件的本質是什么?涉及范圍有多廣?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盡可能全面地、極少遺漏地納入分析和思考,然后通過科學的推理,作出正確的判斷。形式邏輯以事實作為依據,為科學推理設定各種肯定或否定的大前提、小前提,通過不同角度的事例,以充分理由為推理前提提供不可推翻的論據。因此,經過這種雙向推導的思考,得出的判斷和決定一般是沒有差錯的。形象思維則不同,這種以聯想為主要思考方式的思維方法,并不拘泥于平面的、機械的、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所謂“形而上學”的觀點,往往放開思維的翅膀,通過類比的方法去聯想、祈求和探索更多未知的規律,通過研究外沿規律獲得全新的成果,將科學不斷導向深入。發明家通過研究鳥的飛翔制造出飛機;通過電閃雷鳴現象利用了電能;通過電波的傳輸發明的軟件。形象思維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推動了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辨證法把以上兩種思維方式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為世間萬物,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優與劣、成與敗、生與死,都是相比較而言,不過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而已。遵循這種“對立統一”的觀點,宇宙中萬事都是可變的。在矛盾產生量變乃至質變時,劣可變為優,敗可以變為成、死可復為生,人們對明明不可為的事情,只要抓住矛盾是主要方面,經過因勢利導不斷努力,就可以促使對立的矛盾一方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使弱小變得強大,使死亡變為生機。自古以來,“失敗是成功之母”,“道常無為而不為”之類的斷語,就是辨證法典型表現。辨證法為人類提出了“無所不能的概念”,是社會不斷進步,自然不斷為人改造的根本思想動力。
在辨證思維方法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兩千年前的道家思想至今仍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基石。老子曾說“白馬非馬”,乍聽起來是不可理喻的。白馬不是馬嗎?但細細分析,這個結論沒有錯,因為“馬”是一個的的概念,它含蓋了不同品種、不同顏色、不同年齡、家養或野生的馬,“馬”字包含了具有馬科性質、形狀和特征屬性的此類動物的總合,怎么能說只有白馬是馬,其他馬類動物不是馬呢?“白馬非馬”的典故教會我們:看事物不要限于主觀性和片面性。當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能放開眼界,全面思索后,我們手頭可以利用的資源大大增加了,我們做了的計劃和措施就大大加強了,我們成事的把握就加大了。反過來說,生活中往往有這種現象:一個浩瀚的戰略,由于一個微小疏漏而導致失敗。辨證思維方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錯誤,使謀事的成功率達到最高。
把所有事情都看成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把所有矛盾都看成可以轉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注重培育矛盾轉化所需的精神和物質條件,因勢利導就能奪取競爭的勝利,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老子·第十三章》中云:“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這段話的意思是:想要讓一件東西松弛下來必須故意讓它伸張得更厲害;(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 “度”,超過這個“度”,物件就斷裂了,真相就敗露了,因而收到了讓它松弛下來的效果。)要想讓一個強大的對手弱下來,必須故意讓這個對手更強大(因為這個對手強大則令人畏懼的程度,他就沒有朋友幫忙了,他也就變成孤家寡人了。脫離了群體,沒有了支持者的人,他還能強大下去嗎?)要想廢掉一種制度,必須先興起這種制度;(因為凡是有弊端或已經陳舊過時的制度,如果不讓它實施,人們怎能知曉這種制度的弊端呢?不知曉這種制度的弊端,又怎能喚起人們對舊制度的改革要求呢?)要想奪取某樣東西,必須故意送出一些東西;(因為不以小利誘之,怎么能麻痹別人的警覺,從而達到謀取大利的目的?)以上這些道理,非常淺顯。但記住這些充滿辨證關系的道理,就是以力拔千斤,使柔弱勝剛強。
千百年來,濃縮著無限智慧的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主宰著中外社會的發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最燦爛的明珠。哪一代的政權掌握了她,國家就會出現“太平盛世”;而哪一代政權忽略了她,政權就迅速滅亡。歷史正是這樣一輪一輪地演變下去。翻開我國近代史,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蔣介石秉承儒家“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的“德治”思想,灌輸“禮儀仁德為政”的施政理念,博得我國封建階層和新生資產階級的信任和擁戴,使國民黨篡政長達二十二年。但毛主席更高一籌,除了高度濃縮儒家思想,高舉“為人民服務”的大旗,空前絕后地動員、團結起億萬群眾外,還巧妙地將道家的辨證思維方法運用于革命戰爭的各項工作中,史無前例地解決了“方法論”問題,使共產黨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毛主席在革命低潮時撰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至今仍是指導我國“和平崛起”、走向強國地位的理論基礎。
確的思維方法不僅對革命斗爭、施政方法是重要的,對正確指導和實施經濟建設,開展科研活動,乃至管理企業等方方面面微觀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當我們滿足于高經濟發展速率時,我們同時也因此意識到: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許多建設規劃,在拆了建,建了拆的不斷折騰中積淀下巨大的浪費;不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沒有產生預期效益卻占據了不少GTP增長指標,形成經濟泡沫,潛伏經濟危機,在企業活動中,因不注意深度和廣度的市場調查,過于盲目樂觀而使投資落空的項目屢見不鮮;因不會三維思考而是科研課題中途夭折的事例也不少見。在基層領導工作中,多數人因缺少高瞻遠矚的能力,在困難面前,往往放過可利用資源而顯得一籌莫展。因此,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要使有限的生命產生高效益,就應當刻苦鉆研思維方法,學會辯證思維。
辯證法是哲學的學科基礎,但不等同于哲學。與哲學的偏向純理論研究不同,辯證法更注重于實踐,注重從實踐生活中尋找規律,運用規律形成方法去改造世界。道家之所謂“道”,就是專門從事規律研究的學派。
學習辯證法,只要不是哲學事業的深造,可以從提高思維能力、促進工作效率的目的出發,先學一點形式邏輯的基本概念;如什么事萬物的內涵、外延;什么是推理、判斷;推理判斷的前提事什么?前提的確立依據以及大小前提的排序及其相互關系等。再學一些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如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理由律等。再掌握形式邏輯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再學習一點道家的論著,如《道德經》、《老子》、《莊子》,及至儒家的《論語》、《周易》等。如還有精力,不妨再涉獵一點佛家和現代哲學的基本定律。學好以上的內容,辨證思維的基本條件也就具備了。
要緊密聯系實際,不斷總結經驗。要善于從人生的每一階段及至每做的事件中,吸取成功的要素和失敗的教訓,看看是同客觀發展違背的?找出成功的和失敗的因素后,再同所學理論對照,使認識得到升華。如此周而復始,每經歷一次理論和實踐的陶冶,思維能力和工作方法就有一輪提高。經過閱歷的不斷豐富,經驗積累,思維方法就越來越熟,洞察和判斷事非的眼光就會越來越犀利,運籌帷幄,把握事物發展的能力就越來越提高。
企業管理和產品營銷有太多的矛盾需要我們去解決。比如:如何進行市場調查,如何收集市場訊息,如何篩選和把握、利用訊息?選擇研制什么樣的產品,如何使科研投入產生最大的效益?在社會滋生腐敗的時候,企業經營者究竟是乘虛而入大撈一把短期暴富好,還是靜觀其變潔身自好穩步發展好?在“供大于求”的市場氛圍中,營銷者是亦步亦趨不假思索地照抄別人所謂“新模式”呢,還是從自身條件出發,吸取適于自己而集百家之長的經驗,形成獨具一幟,不可克隆的模式?當我們在工作面前速手無策、知難欲退時,我們曾否想過:周圍抑或還有可以挖掘為我所用的資源;退一步時,抑或還可創造新的機會來增強自我的力量,從而最終戰勝競爭者?
甚至,當您選擇職業或工作單位時,您是否考慮過:自己的秉賦和條件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和水平,能否勝任那些報酬很高而工作相對輕松的單位和崗位;在一種事業工作面前,是短期獲利而前途莫測有利呢,還是長期發展穩定成才有利?在一個事業里,是從頭做起穩扎穩打大器晚成強,還是趨炎附勢頻頻換崗浪費青春強?所有這些問題,往往是每一個人不思考、不面對。而在每個矛盾的問題上,人們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愚者見愚,詭者見詭。每個人從良好的愿望出發,而得到的卻總是社會規律早已界定報應。翻翻歷史,看看生活里的各層面,規律難道不是這樣周而復始不厭其煩的重演嗎?
我們的生活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開,我們面對的工作有太多的困難需要克服,當我們處在諸多矛盾的交匯處時,多數人都不知曉,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事次要矛盾,不知道“綱舉目張”其實只是普通淺顯的道理。因此需要學習,不學習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在諸多事業知識的學習中,辯證思維的學習處于主宰地位的。
明代道家學子王崇仁曾說過:“道一而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釋民之所以為釋,撈民之所以為撈,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注)生活中充滿著辯證法,只要我們留意去學,留意去總結,必然得益非淺而受用終生。
注:本文引自王崇仁《傳習錄》。其中“道一”的意思是:規律只有一條;“釋民”:釋迦牟尼,佛教奠基人;老民:老子,道教奠基人;“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老百姓每天都在利用各種規律做事,卻不知道所利用的,全是規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iwei/15554.html
相關閱讀:創造性思維技巧訓練
思維創新
千萬富翁的思維方式 43
富翁的思維方式:多接觸不同的人才能帶來不同的創意
管理故事:改變思維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