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變與不變的邏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思維模式訓練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06年8月8日,亞馬遜網站列出的所有書目中,有56 170本圖書的名字都與變化有關,其中11 195本與商業變化有關,2 404本與全球變化有關。不計其數的報紙、雜志和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更是如此,它們都宣揚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那么,在這個世界上誰又能跟得上變化的潮流呢?沒有人可以。

   但是不要擔心。

   考慮一下這個事實吧:大部分企業都處于穩定狀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是如此。的確,產品和市場已經發生了改變,絕大多數得到了改善,而且我們使用的工具也已經改變。但是盡管商業圖書如雪崩般大量出現,但是商業操作,也就是買賣的基本要素,以及為了生存而盈利的目的,在我所觀察的40年里卻沒有多大變化。
 

不管手機是否能夠用來看電視,互聯網是否能夠進行通話,浴缸是否能夠在你脫衣服的時候就自動放水,冰箱是否能夠在聽到你肚子咕咕叫的聲音的時候自動開門,發生改變的都只是我們生活的方式,它們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們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沒有改變。我們讀書、結婚、生子,并把孩子送到學校上學,這并不會因為學校改革而發生變化。家庭和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常量。
   現在甜菜農場的生活與我小時候并沒有多大不同。盡管現代化的設備減輕了人們播種和收獲的勞動量,但是和原來一樣,季節仍舊決定著生活的節奏。大部分農民還在飼養一些牲畜用來耕作,只不過當時用來運輸和耕作的馬現在更多的時候都用于供人們娛樂。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我的父母一直在努力維持生活,盡力使孩子接受教育,他們是在利用他們那個時代的資源做那個時代最平常的事情。
   在11卷的《世界文明史》(Story of Civilization)一書的開頭,威爾·杜蘭特和艾麗爾·杜蘭特(Will and Ariel Durant)寫道:
   文明就像是一條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鮮血是人們相互殘殺、偷竊、爭斗的結果,這些通常就是歷史學家們所記錄的內容。而他們沒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們建立家園,相親相愛,養育子女,歌唱,譜寫詩歌,甚至創作雕塑。
   文明史就是對河岸上人們生活的記錄。
   變化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內容
   你曾經羅列過已經發生的變化和未來的變化趨勢嗎?請注意,我說的不是我們做事方式的變化,而是事情本身的變化。
   讓我們再次回到農場的例子上,發生變化的只是耕作的方式,耕作本身并沒有消失。農民適應新技術和顧客不斷變化的需要的能力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取得進步。盡管他們耕作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他們還是農民,這一點并沒有變。有些人適應了不斷變化的需求,比如Chino’s ,他們精美的有機蔬菜和水果被許多著名大廚,比如舊金山的沃爾夫岡·帕克(Wolfgang Puck)所選中,成為烹飪美味佳肴的上品。還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成功,已經放棄了耕種。

很多情況下,發生變化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做事的方式。不管別人的宣揚是如何鋪天蓋地,只要我們能夠分辨出常量與變量,我們就能夠有效地應對新的市場,并且從變化中獲利。
   體育運動總能為我們提供很好的例子。
   團體運動的規則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只是偶爾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體育運動所改變的經常只是運動的技巧。體育界一個著名的重大變化就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橄欖球教練克努特·羅克尼(Knute Rockne)所提出的現代“前拋”技術的普及。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底線得分的規則,只是隊員到達底線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單個運動員的風格有時候也會改變某項運動。
   1936年12月30日夜晚,17 500多名觀眾涌入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花園觀看全國籃球界領頭羊--已經連勝43場的長島大學隊與防守型的太平洋海岸聯盟冠軍斯坦福大學隊的巔峰對決。最終斯坦福大學以45比31的比分終止了長島大學的連勝勢頭,但是本場比賽的看點并不在此。
   其實,大部分觀眾都是來看身高6英尺2英寸、體重185磅的斯坦福大學二年級學生漢克·路易塞提(Hank Luisetti)的表演的。他是當時唯一一個打破傳統投籃方式,在空中單手投籃的籃球運動員,而其他運動員都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雙手投籃或者鉤手投籃。大眾對于單手投籃的喜愛并沒有改變籃球進入籃筐從而得分的規則,但是卻永久地改變了運動員們的投籃技術。當然,這一改變也遭遇了頑固的抵制,當時的籃球界普遍認為單手投籃是不合規矩的。“這不是在打籃球,”紐約大學的傳奇教練納特·霍曼(Nat Holman)當時說道,“如果我的隊員也這樣打籃球,那么我寧愿辭職。”
   路易塞提在1937年和1938年兩次被推選為年度最佳大學生運動員,而且后來在美聯社的20世紀上半葉最佳籃球運動員調查得票中僅次于喬治·邁肯(George Mikan),位列第二。
   漢克·路易塞提于2002年12月17日去世,長壽的他幸運地看到了自己所創的單手投籃技術被埃爾·門羅(Earl Monroe)、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當然還有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等球星完善并且發揚光大。
技術上的改變經常會帶來無窮的發展潛力。美國田徑運動員迪克·福斯伯里(Dick Fosbury)就為跳高開創了一個背躍式新紀元。傳統的跳高方式都是面向橫桿,一條腿先跨過去,另一條腿再跟進,而福斯伯里跳躍的時候是背對橫桿,身體彎成弓形先過桿,腿再跟過去,然后用肩膀著地。福斯伯里是在俄勒岡州梅德福市讀中學時開始練習跳高的,教練所傳授的就是那種傳統的跨桿方法。直到他開始尋求自己的新方式之前,福斯伯里的成績一直非常一般。其實,他并沒有考慮傳統的跳高方式。“我甚至都沒有多想”,他說,“這是一種積極的思維,它就這樣從我腦子里冒了出來。”
   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上,這種新型跳高方式幫助他越過一個個高度,到達了2.13米,觀眾的目光也投向了這位獨特的運動員。最終,他在第三跳時越過了2.24米的橫桿,獲得了奧運會金牌,也刷新了奧運會紀錄。
   跳高成績的大幅度提高所依賴的并不僅僅是這種新的跳高技術。這項技術正是由于著陸點的改善才得以實現的:大型橡膠墊代替了原來的沙坑,這保證了運動員在頭先著地的時候不至于受致命傷。盡管跳高這項運動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福斯伯里所創新的跳躍方式“福斯伯里跳躍”已經成為了這一領域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所創造的成績是傳統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變化并不代表發展
   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者看到下面這句話:“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句話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是對那些趨勢研究者們來說的。而同時,它還會使人們因為無所不在的變化而歇斯底里。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末,人們似乎都認為電子商務會徹底顛覆人們的生活。當時的潮流就是賣掉你所有的零售連鎖店的股票,徹底告別傳統的經營方式。
   人們總是認為時尚是不斷變化的,而我卻要說,大部分時尚都是曇花一現。但是時尚界也有許多一成不變的因素,當然我指的并不是黑色小禮服。比如說牛仔服裝的流行就已經持續了150多年,其中的100多年都是“Levi’s”的天下,后來人們的選擇才越來越多,F在幾乎每一個時裝設計師都會設計一些牛仔服裝。

 男性時尚市場最大的福音就是男性時尚的穩定性。在這個市場中,人們不必挖空心思進行創新。男性時尚市場不同于女性,盡管它有時也會出現細微變化,但是總體來說相當穩定。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唯一的變化就是每20年男性領帶的寬度會有所改變。相對于女性時尚,世上的大部分事物更類似于男性時尚。
   香水的流行也像女性時尚一樣反復無常。它的壽命經常和它的香味一樣令人難以琢磨。在100款新香水中,95款都會迅速銷聲匿跡。但是各個公司還是不斷推出新款香水,這是因為香水的利潤實在豐厚,如果它有幸成為流行的5款之一,那么帶來的利益就十分可觀了。時尚的最大變化就是它與藝術和建筑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它們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視覺藝術體驗。在本書第二部分第十五章中你將會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
   在2005年11月,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停止香草可樂的生產,這意味著又一個新品種的夭折。在每年推出的30 000種消費新產品中,90%的品種都會很快消失。顧客們的反應似乎是:“目前的產品已經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了。”在1994年出版的《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①一書中,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杰里·波勒斯(Jerry Porras)揭穿了“變化的神話”,強調了持續的重要性。他們在書中寫道:“一個有遠見的公司會像信奉宗教一樣堅持自己核心的意識形態,它們的變化很少。核心價值觀構成了公司堅實的基礎,它們并不因為一時的時尚或者趨勢而隨波逐流。”
   在商業領域,新技術有時也會帶來新的穩定性,就像體育運動一樣。20世紀80年代,受到日本搶占全球市場的威脅,“程序管理”開始在美國盛行,其中的明星產品--由摩托羅拉的比爾·史密斯(Bill Smith)所倡導“六西格瑪”(Six Sigma)也成為了質量管理系統的新的通用體系,F在,它最大的倡導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前總裁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已經退休,這一體系也開始走下坡路,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它阻礙了創造性的發揮。盡管如此,它畢竟還是盛行了25年。
   滿天下都是新鮮事?
   很久之前,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所羅門國王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名句:“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而現在人們經常說的是,滿天下都是新鮮事。
   從2005年初開始,《新聞周刊》在一則大規模投放的廣告中援引了它的天才國際事務編輯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的一句話:“21世紀將是一個充滿變革的世紀。未來10年發生的變革甚至要多于過去100年發生的變革的總和。對此,大部分國家都還沒有做好準備,美國當然也沒有。”
   這樣的評論不在少數,因此難怪人們會如此關注未來,急切地尋找變革的跡象,希望能夠從中了解未來發展的趨勢。法里德·扎卡利亞可能比我們更有遠見,但是他并沒有做任何定量分析:計算過去100年來發生的變革就已經夠復雜的了,但是更麻煩的是我們現在根本無法列舉出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的變革。因此這只是扎卡利亞奪人眼球的大膽預言罷了。對我來說,這種論斷過于簡單,我本人并不認為它有任何益處。我認為人們還不如列舉出自己所認為的在未來10年可能發生的變革和可能不會發生變化的事物。“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一論斷雖然非常普遍,但卻是十分荒謬的。我認為,起碼在商業領域中,這一論斷是無法成立的。
   變化的基因一直在圍繞永恒這一軸心而轉動
   變革是媒體的生命線。媒體間的競爭和適時報道決定了它不得不宣揚變革,但是新聞的質量和意義是依賴于觀眾的需求的,很容易淪為瑣事和細枝末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iwei/17948.html

相關閱讀:創造性思維技巧訓練
富翁的思維方式:多接觸不同的人才能帶來不同的創意
管理故事:改變思維賺錢
千萬富翁的思維方式 43
思維創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