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墓主身份已經確定,但是該陵墓與清代大學士阮元考據的隋煬帝陵相距約5公里,到底哪一個墓才是隋煬帝的陵墓?為什么隋煬帝的陵墓規模如此之小?除了一號墓,它旁邊的另一座墓是否為蕭皇后的墓?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有關文史專家——
相距5公里是正常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認為,證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證據是墓志,此次出土的石灰巖墓志上清楚地寫著“隋故煬帝墓志”,墓志中“隋大業十四年”正是隋煬帝被叛軍縊死的公元618年,而“帝崩于揚州”“……于流珠堂”,清楚寫明皇帝楊廣死后蕭皇后埋葬他的地點。正是根據這些內容,專家們認定墓主為隋煬帝。
上面清楚的寫著“隋故煬帝墓志”
據史料記載,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并縊死了楊廣。楊廣死后,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于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率部離開江都后,鎮守江都的大將陳棱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并改葬于吳公臺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在日前舉行的發布會上說:“隋煬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確記載,這里究竟是不是吳公臺,和江都宮、雷塘到底是什么關系,目前仍然是個謎。”
對此,張學鋒分析說:“此‘雷塘’非彼‘雷塘’,相距5公里是正常的。”原來,六朝隋唐時期,揚州境內陂塘眾多,其中以雷塘(又稱“雷陂”)、句城塘(又稱“勾城塘”)等最為著名,“這里的雷塘不是一個具體的地名,而是六朝對一片區域的統稱。”經考證,這個所謂的“雷塘”,在西漢時就已經存在了,在唐太宗統治時期,雷塘是全國最著名的水利灌溉渠之一。“雷塘分上雷塘和下雷塘,上雷塘方圓6里,下雷塘方圓7里。”張學鋒說。
雷塘
唐德宗(公元785—805)年間淮南節度使杜佑又“決雷陂以廣灌溉,斥海瀕棄地為田,積米至五十萬斛。”據此,水利灌溉渠途經的包括西湖鎮司徒村曹莊和槐泗鎮槐二村在內的今揚州市北10里大部分地區都可以屬于“雷塘”,因而,現在墓葬所在地和史料記載并不矛盾,但5公里外的隋煬帝墓屬于誤判。
皇帝陵墓為何如此“寒酸”目前,已經發掘的隋煬帝墓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長8.2米,寬約5米,只能算中小規模的墓葬,帝王陵墓為何如此“寒酸”?張學鋒告訴記者,隋煬帝陵墓可能繼承了六朝皇帝陵墓的規制。六朝名門望族的墓葬尺寸通常不過長2—3米,寬1.5—2.0米,因此隋煬帝墓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帝王風范,“寒酸”說法并不成立。
同時,在墓葬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銅鋪首、玉腰帶、銅錢和鐵釘等十幾件文物,數量雖少,但等級很高。4只銅鋪首不但鎏金,而且體積巨大,應該是用在棺槨上的。而玉腰帶外面包金,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鑲玉,這兩類陪葬品并非普通官員可以享用,證明墓主身份非凡。
另據史料記載,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東側的二號墓是否為蕭皇后墓室,兩座墓葬是何關系?更多謎團期待考古學家的進一步確認。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20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