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發射的探月衛星嫦娥五號在月球采樣后,會采取彈跳式的方法重返地球。在昨天舉行的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上,“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透露,嫦娥五號帶回地球的月球樣品有望達到10公斤。另外,我國已研究制訂了探測太陽系計劃,是否存在生命信息成為探測目標之一。
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五號承擔著我國探月計劃“繞”、“落”、“回”中“回”的任務,也就是說,從地球飛往月球,采集樣品,最后重返地球。
嫦娥五號包括了著陸器、返回艙和飛船等。它將攜帶自動采樣機,自動獲取月球土壤,樣本放入返回艙,帶回的樣品大概在幾公斤到10公斤左右。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最后,嫦娥五號必須自己發動離開月面,和等候它的飛船交會對接,用飛船把它帶回地球。今年年底要對這種返回方式進行試驗,按照試驗成功后的方案最終實施。
歐陽自遠說,在完成了嫦娥五號探月返回任務后,我國才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月球。
對于未來的深空探測,歐陽自遠介紹說,目前我國關于太陽系探測的方案已完成研制,未來將準備逐步實施計劃。探測目標一是探尋太陽系中地球以外的生命信息,雖然不一定會存在智慧生命,但有存在低等生命形式的可能。
還將探測針對地球面臨的兩大主要威脅——太陽的爆發和小行星撞擊的可能。同時更多地了解太陽系的資源、能源與環境利用前景,尋找人類第二棲息地的可能性。
據歐陽自遠介紹,未來對太陽的探測將包括3次,第一次將利用多種望遠鏡集中探測太陽活動,第二次將探測太陽的南北極,最后一次是通過衛星陣對太陽進行監視。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目標還包括火星、金星和木星。歐陽自遠表示,火星的探測將實行軌道器加火星車的聯合探測方式,同樣是采樣返回。探測的目標是火星的生命信息、火星的內部結構和環境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5617.html
相關閱讀:
火星研究三大重要突破 7處火星洞穴可供人類棲身
地球磁場削減 未來將成下一個火星
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或將在百年內發生方向逆轉
科學家首次發現多重宇宙“切實證據”
科學家首次準確測量出大質量黑洞旋轉速度
地球磁場削減 未來將成下一個火星
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或將在百年內發生方向逆轉
科學家首次發現多重宇宙“切實證據”
科學家首次準確測量出大質量黑洞旋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