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發表的調查資料顯示,從100萬年前到現在,平均每50年有一種鳥類滅絕;最近的300年中,平均每2年有1種鳥類滅絕;最近的100年來,每年就要滅絕1種鳥類。據統計,現在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物種減少是動物棲息地和植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這是物種減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人類活動不停地改變著生態環境。城市建設、礦山開采、開墾荒地、修筑水壩等活動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發生巨大變化,使野生生物無家可居,導致它們大量滅絕。
朱?是一種稀有珍貴的鳥,原先生活在我國北方和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20世紀50年代,我國陜西秦嶺山區還有不少朱?,后來因大片樹林被砍,朱?失去了營巢繁殖的條件,數量銳減,幾乎滅絕。
熱帶森林的破壞
8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艱苦搜尋,終于又找到了7只朱?,F在經過大力保護,朱?已有2000多只了。物種減少的第一個原因是熱帶森林的破壞,這對物種的影響最大。
熱帶森林雖然只占地球面積的6%,但全球50%~90%的物種都生活在這里。據估計,在未來的30年中,主要由森林砍伐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物種的5%~15%消失,即每年失去1.5萬~5萬個物種。
物種減少的第二個原因是源自過度開發或不適當地引進物種。渡渡鳥生活在印度洋的島國毛里求斯。它因為不會飛,就把卵產在地上。在16世紀,有人帶著一些豬來到島上生活,結果豬在島上大量繁殖,并吞食了渡渡鳥的卵。到1681年,渡渡鳥便從地球上消失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過度開發或不適當地引進物種
物種減少的第三個原因是人為的捕殺。
生活在美國的美洲旅鴿,因肉味道鮮美而被大量捕殺,當時僅密執安一地每年就要捕殺1億只以上,最后1只美洲旅鴿于1914年死于動物園。
棲息在紐芬蘭到斯堪的納維亞地帶的大海雀外形似企鵝,19世紀初被漁民作為食物大批殺害。1844年,最后2只大海雀被人收作標本,大海雀從此滅絕了。
人為的捕殺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我們人類也是其中一員。由此可見,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然而當它被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也隨之崩潰。到時再亡羊補牢,恐怕已晚。為此,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每一個物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93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