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0大新技術能打造一個完美的“仿生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科學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人造器官或是肢體,聽上去似乎像是科幻電影里的事情,但顯然對于身體有殘疾或是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工程 領域已經取得了極大突破,瑞士心理學家Bertolt Meyer與機器人技術工程師合作,創建了一個以自身為藍本的“仿生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BBC的紀錄片《如何打造一個仿生人》(How to Build a Bionic Man)。下面,就來看看人體仿生領域新技術的10個案例。

  1. 電子皮膚

  短時間內,人造皮膚移植可能還不太現實,但以此為方向的研究并沒有停止。以色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比人類皮膚敏感10倍的電子皮膚,來實現接觸性應用而非替代品,將其貼在皮膚表面并不會感到不舒適,同時還能實現壓力、溫度和濕度檢測,可以說是可穿戴設備的終極形式。

  2. 3D打印頭骨

  2014年初,荷蘭一名患有罕見骨科疾病的女性患者,成功接受了3D打印頭骨移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人造頭骨的人類。這名女性患者患有極為罕見的“頭骨增厚癥”,不停生長的頭骨嚴重影響了它的生活,但使用其他人類的頭骨進行移植又不現實。于是,一家澳大利亞的制造公司提供了新型塑料材質的3D打印頭骨,看上去完全透明,同時擁有極高的強度和耐熱性,拯救了這名女性的生命。

  3. 大腦芯片

  完整的大腦替換在目前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修復大腦的技術。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小白鼠的大腦上植入芯片,成功修復了小白鼠大腦的部分功能,對于治療人類的腦科疾病、提升記憶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4. 人造眼球

  顯然,對于一些視力障礙患者來說,一生可能都無法等到視網膜捐贈者,仿生技術可能更有希望讓他們重見光明。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眼球內植入光電二極管及微型線纜,并將接收到的光線發送到眼眶內,對視力障礙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5. 植入性耳機

  記得聽力超群的“夜魔俠”嗎?他其實已經存在于現實中。實名患者Rich Lee接受了植入性耳機移植手術,耳機使用了磁力原理設計,能夠將Rich Lee的聽覺放大,這樣他就可以通過聲波傳導技術來“看”清這個世界。

  6. 3D打印下顎

  一名美國女性患者因為骨骼感染失去了她的下巴,而亞特蘭大大學的醫生通過3D打印為她設計了一個人造下顎,下顎的結構十分復雜,并采用了生物陶瓷材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骨骼生長、停止感染。

  7. 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在醫學領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一是能夠有效解決心臟捐贈者不足的狀況,二是成本更低。SynCardia公司在這一領域十分權威,目前已經實現了超過850臺的全人造心臟移植,在未來也有望提供機能更強大的人造心臟。

  8. Segway機械手臂

  Segway平衡車的發明者Dean Kamen將目光放在了仿生手臂領域,成功發明了可以使用大腦控制動作的機械手臂,并成功進行了移植。這款機械手臂的性能強大到可以讓移植者捏起一粒葡萄,而葡萄完全不會破碎。目前,該機械手臂已經獲得了美國藥監局的批準,有望正式上市。

  9. 機械腿

  人類在機械腿領域的發展要比其他仿生肢體更快,包括美國、日本都已經研發出能夠幫助普通人負重的工具類機械腿;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發人員也在致力于更先進的機械生物仿生腿研發,能夠幫助殘障患者獲得更接近普通人的義肢體驗。

  10. 3D打印腎臟

  最后是來自我國研發人員的3D打印腎臟項目。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3D打印技術,成功創造了具有90%活體細胞的人造腎臟,隨著更進一步的優化,終有一天可以實現人體移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05083.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