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這一形象是通過影視作品進入大家的視線的。那么,歷史上的狄仁杰真的是神探么?他真的斷案入神么?武則天對狄仁杰如此的信任與寵幸,難道說武則天真的一直都暗戀著宰相狄仁杰么?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訓練,少年時參加明經科考試及第,順利進入仕途。
狄仁杰剛出道便表現不凡,擔任汴州參軍時,被人誣陷,工部尚書閻立本為其平反,還發現了狄仁杰德才兼備,舉薦他為并州法曹參軍,狄仁杰從此進入了法律界。狄仁杰被人誣告后反而得到意外的提拔,說明狄仁杰實在才德過人,即便在走霉運時都掩蓋不了他的閃閃金光。在任期內,狄仁杰逐漸通曉了兵法、刑罰、吏治等各方面典章制度,為他一生的政治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狄仁杰才能賢德的名聲逐漸傳到唐高宗那里,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為大理丞(最高法院的推事),掌管國家刑法大權。他到任僅一年,就判決了以前積壓的幾千件案子,牽涉到一萬七千人。他公正廉明,明察善斷,英明果決,一下子名聲大震,朝野上下無不推崇這位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狄仁杰絕不徇私枉法,為了維護法律,甚至敢于犯上直諫。一次,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兩位將軍誤砍了昭陵(唐太宗墓地)的柏樹,高宗大發脾氣,下令立即把他倆處斬。
狄仁杰上奏說:“國家已經制定了明確的法律,根據法律,兩位將軍不該判死刑。”高宗怒道:“他們害我做了不孝子,非得要處死!”
狄仁杰堅持說:“按法不該判死刑而一定要判死刑,就因為誤砍了一棵柏樹,處死了兩位將軍,后世會議論陛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君主?我不敢陷陛下于無道!”唐高宗頓時悔悟,免了二人死罪,從此狄仁杰名震京城。
狄仁杰不僅僅不徇私枉法,還十分的關心平民百姓。在狄仁杰被提升為度支郎中(財政部司長)期間,唐高宗偕武后出游,派狄仁杰做知頓使(負責皇帝事宜的特派員),先去布置途中食宿。皇帝的旅游路線必須經過“妒女祠”,當地傳說,若是衣著華麗的人經過妒女祠,定會導致風波,當地的長官并州長史李沖玄就下令幾萬民夫重新修筑御道,以此取悅皇帝和皇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5176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