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www.jiyifa.com/uploads/allimg/160502/1FS14Q1-0.jpg" width="300" height="222" border="0" alt="0023ae6874b9108ee96d15.jpg" title="0023ae6874b9108ee96d15.jpg" />
哈勃空間望遠鏡眼中壯觀的獵戶座大星云,這是一個活躍的恒星新生區
新浪環球地理訊北京時間1月20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近期利用最新的3D電腦技術進行的一項模擬結果給了天文學家們當頭一棒,讓有關我們太陽系起源最有希望的理論突然之間變得搖搖欲墜。太陽系究竟起源于何方?這個問題再次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
一般認為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是和其它恒星一起形成的。這些恒星一起形成的星團或星群或逐漸擴散開去,此時恒星之間的距離會隨之增大,但是也有一些恒星之間的距離反而變得更加接近。而很顯然的,我們的太陽是單個的恒星,因此天文學家們推測太陽的起源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形成于星群之中,之后被踢了出去;要么是它在大約45億年前和它最初的伙伴們逐漸因自然擴散而分離了。
梅西耶67(M67)是一個直徑約100光年的星團,天文學家們研究之后認為這里正是當年太陽誕生的地方。這個星團中的恒星不但在大小,溫度和化學成分等方面和太陽非常相似,并且它離開太陽的距離相對而言也不遠,僅有約2900光年。
然而針對這一星團的最新研究結果卻顯示,有關太陽起源于M67星團的說法可能是站不住腳的。計算機模擬顯示,如果要想把太陽這樣一顆恒星“踢出去”,并運動到今天所處的位置上,這一星團中必須至少有2~3顆大質量恒星排成一個恰到好處的角度,構成一個巨大的星際彈弓,但是這樣的情況極其罕見。
即便不考慮這樣的情況的出現是多么罕見,即使真的出現了,這種強大的彈射力量也將讓圍繞著太陽的原始行星系分崩離析而絕無可能保留下來。芭芭拉·皮切多(Barbara Pichardo)是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她說:“當發生這種引力不穩定事件,行星盤將會蒸發,既有的行星將獲得能量并被彈射出去。”
宇宙“爆米花”
分布在我們銀河系中的2000~4000億顆恒星,究其根本,均起源于早已爆發毀滅的遠古恒星留下的原始材料——塵埃和氣體云以及其中豐富的化學元素。當這些云團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塌縮,恒星便可能形成。在這些大批量形成的恒星中,那些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化學成分的恒星一般而言傾向于形成于同一時期的同一片云團區域。皮切多說:“這就像是爆米花。你加熱良久,然后聽見‘?!?!?!’的聲音,恒星誕生了!”
為了尋找太陽當年的孿生兄弟姐妹,天文學家們使用光譜分析法,對恒星發出的光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了解其年齡和化學成分,并將此數據與太陽的情況進行對比。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們在相對接近太陽的周圍空間只找到了兩顆可能的候選恒星——天文學家們在所有可能的候選恒星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最終在距離太陽325光年的距離內鎖定兩顆符合條件的恒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117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