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朝后宮之謎:香妃是否真的體有異香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香妃,這個傳說中美麗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來,就像一陣旋風,刮遍了大江南北、東海北疆,被編成了故事,寫進了小說,登上了舞臺,進入了熒屏。

  為什么香妃之風久刮不衰?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響?其實就在于她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許多難解之謎,如名稱之謎、畫像之謎、葬地之謎、婚姻之謎、寶月樓之謎、有槨無棺之謎、死亡之謎,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興趣。

  香妃之謎何其多

  名稱之謎。“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現了。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到:“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于家。”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

香妃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后。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征,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

  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于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后、搽后,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于“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傊,為什么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香妃旗裝像

  畫像之謎。香妃貌美,應當是不用懷疑的,否則乾隆皇帝不會千里迢迢將這位回部女子納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

  目前,流傳于世的、被稱為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裝像是流傳最廣、利用率最高、人們最熟悉的畫像,許多文章、書籍、畫報,甚至商店廣告中用的都是這幅像。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幅畫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這幅像。

  香妃戎裝像第二幅是戎裝像。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就是這幅,當時懸掛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內,下面附有文字說明。這幅像出自清宮當沒有問題,但畫上沒有款識。有人

  說此畫的作者是郎世寧?墒抢墒缹幍漠嬜髟凇秶寒嬩洝泛汀妒䦟汅拧分卸加杏涊d,此兩書中未見有關此畫的任何內容。有人說是他的“游戲之筆”。郎世寧有多大的膽子,敢以“游戲之筆”隨便畫當朝皇上的一名寵妃?

  曾經在古物陳列所工作過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時,我和幾個同事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一位官員說的‘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慮到當時社會經濟效益商定的,是沒有查史料的,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應該糾正的。”

香妃

  原故宮博物院資深專家朱家?先生特地寫了一篇《“香妃戎裝像”定名的由來》一文,進一步否定了這幅畫是香妃像。在這篇文章里,朱先生講述了他與當時古物陳列所的文物保管科科長曾廣齡先生的一段對話:

  我又問:“既然原帳上只是油畫屏一件,而原畫背后也沒有記載的紙簽子,那么根據什么定為‘香妃’畫像呢?”曾先生笑著回答:“總之是官大表準。

  當時文物運到北京后(包括這幅畫在內的一批文物是經曾廣齡手從承德運到北京的——筆者),內務部朱總長看見這幅畫像,就說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實他也沒有什么根據,只是順口一說而已,就定下來了。”到此我方知所謂《香妃戎裝像》也者,不過是以意為之而已。但這幅肖像畫的是誰,尚待考證。

  “香妃”洋裝像第三幅洋裝像,也和前兩幅一樣,既沒有款識,也沒有圖錄記載,更沒有專門論述,將它說成是香妃像,同樣沒有任何依據。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傳說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講了這幅像的來源:

  近日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云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之女,于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冢,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于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香妃

  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我們將在下文中詳細解說。太倉陸夫人在東陵容妃園寢所拍照的那幅容妃像刊登在孟森先生的遺著《清代史》一書上,來源清楚可靠。筆者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廢帝溥儀檔》中發現了一條史料,證實了東陵確有容妃像。

  這條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毓彭(東陵守護大臣——筆者)在民國十四年舊歷八月十七日給天津張園胡大人信中說:“……護理總兵張之慶于毓彭未到任以先,聽本地奸人之計劃,視陵寢為奇貨可居,凡官產官物一律排賣。各陵瓷器一百二十余件業已裝箱運走。當鋪所存軟件,現正查點出售。紅墻以內樹株擅自砍伐。桃花寺行宮早已變價。其余裕陵圣容及容妃圣容均行攜入署中。”

  這條史料清楚表明東陵確有容妃像。這張容妃像與故宮現存的部分妃嬪半身吉服像,以及現藏在美國福利克蘭博物館的“心寫治平”卷中的乾隆妃嬪畫像相比,無論冠服樣式,還是繪畫手法、人物表情,基本是一致的。由此看來,陸夫人所攝的那幅容妃像還是可靠的?上КF在不知流落到何方。

  葬地之謎。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于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是香妃的外祖父阿帕·霍加為自己的父親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修建的,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

香妃

  后來阿帕·霍加及其后人也陸續葬在了這座墓葬群內,成為了一座家族墓葬群。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共葬阿帕·霍加五代72人,現有墓堆58個。

  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扎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扎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此墓群最初并無“香妃墓”之稱,后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里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

  再到后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里。

  此墓建于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于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后人附會之說。擺出的那副馱轎確是運送尸體用的,但怎么就能認定一定是運送香妃遺體的馱轎?

  據有關文獻記載,此轎乃是咸豐六年(1856)運送一個死在北京的男子尸體時用的,從時間和性別上都與香妃毫無關系,根本就不能成為香妃葬入此墓的證據。

疑似香妃墓葬

  根據中國民間習俗,已出嫁的女子死后,都要葬入婆家的墳地,而不歸葬娘家祖塋。香妃既已成為大清皇帝的妃子,死后能歸葬新疆娘家祖墳嗎?大清皇帝的妃嬪死后都葬入皇家陵園,陪伴在自己的夫君身旁,還從來沒有發現過皇妃死后歸葬娘家祖墳的例子。

  因此說,香妃不可能葬入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之所以冠以“香妃”之名,無非想借助香妃的名望來提高此墓的知名度罷了。

  至于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冢”,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鐫刻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從碑文來看,葬于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后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

  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開辟的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里,其妃園寢建在裕陵旁邊。這座妃園寢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位于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及規制為:園寢最前面有一道馬槽溝,正中建一孔拱橋一座,東側建香妃墓(徐廣源提供)

香妃

  三孔平橋一座。往北是東西廂房各5間,單檐硬山頂。東西值班房各3間,單檐卷棚頂。宮門一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前院內東側燎爐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單檐歇山頂。院內正中享殿一座,面闊5間,單檐歇山頂。享殿兩側各建園寢門一座。后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樓。方城后為寶城、寶頂。在寶城兩側各建小寶頂一座。在寶城后有4排寶頂,計32座。

  整個園寢共建大小寶頂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寶頂建在大寶頂后第一排東端第一位。整座園寢除廂房和值班房為布筒瓦外,其他建筑及墻頂均覆以綠色琉璃瓦。

  這座園寢規制之高,建筑之完備,在清代妃園寢中僅次于景陵皇貴妃園寢,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園寢中也數第二。

  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這座園寢,《大清會典》及其他官書、《昌瑞山萬年統志》、《陵寢易知》等書不僅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而且還繪有葬位圖。清宮檔案中還有關于容妃遺物、送葬人員等方面的資料。

  1979年10月,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容妃地宮進行了清理,不僅找到了遺骨,而且還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發現了一些文字。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香妃就葬在這座妃園寢內。

  婚姻之謎。根據檔案記載,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進宮的,當時已27歲。那個時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幾歲就出嫁。清帝挑選秀女,13歲的女孩子就可參選。

香妃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孝莊文皇后13歲就與皇太極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歲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宮時已經27歲,有人據此推測她很可能已經結過婚,而且婚史不會很短。

  如果香妃入宮前結過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誰?這次入宮,是因丈夫死了還是離婚了?如果是離婚,離婚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時候結的婚?我們都無從得知。

  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宮前沒有結過婚。那個年代雖然盛行早婚,但個別晚婚的也不是沒有。當年葉赫部首領布揚古妹,豐姿綽約,聰慧柔順,是有名的美貌佳人。

  也正因為她的美麗聰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歲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負美名,遠近聞知,她難道就不會是第二個“老女”嗎?

  在民間,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財富的美貌女子,依恃自己的財、貌,高不成,低不就,總不能找到遂心如意民國早期的新華門,清代為寶月樓的郎君,直到妙齡花季已過,耽誤了婚期。香妃會不會也屬于這種情況呢?這個謎團恐怕真的難以解開了。

  寶月樓之謎。寶月樓就是今天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的南門,現名叫新華門。原來此樓不臨街,南面有一道墻相隔。民國初年,袁世凱將中南海辟為總統府,把寶月樓更名為新華門,將南墻拆掉,露出寶月樓。

乾隆與香妃

  從此以后,寶月樓即新華門就成了中南海的南門。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寶月樓是乾隆帝為了取悅香妃蓋的。清史大師孟森先生也持這一觀點,他說:“高宗不以置之后宮,特營西苑中一樓,以為藏嬌之所。后并于所居之地,筑回教禮拜堂,并使內附之回民居其旁,屋舍皆用回風,以悅妃意,其承寵可想。”也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寶月樓之建與香妃無關。他們的依據有兩條,一是乾隆帝在《寶月樓記》中說:顧液池南岸逼近皇城,長以二百丈計,闊以四丈計,地既狹,前朝未置宮室,每臨臺南望,嫌其直長鮮屏蔽,則命奉宸,既景既相,約之??。鳩工戊寅之春,落成是歲之秋。

  乾隆帝講得很清楚,所以建寶月樓是因為中南海南墻“直長鮮屏蔽”。建寶月樓可起到屏障作用。戊寅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寶月樓于這一年春天動工興建,當年秋天完工。

  二是《御制題寶月樓詩》中有“南岸嫌長因構樓,樓臨直北望瀛洲”的詩句。在詩注中乾隆帝進一步講了建寶月樓的用意:“瀛臺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無殿宇,故為樓以配之。”由此可知,建寶月樓完全是出于遮擋、配景的需要。

  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寶月樓時,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亂正在囂張之時,清軍正全力以赴平叛,勝敗難卜。而香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宮的,所以也就不會是為了取悅香妃而建寶月樓。

  香妃地宮(徐廣源提供)有槨無棺之謎。清朝棺制,無論是皇帝、皇后,還是妃嬪,其棺木皆為內外兩重,內為棺,外為槨。其區別只是木質、尺寸、顏色、紋飾、漆飾遍數的差別。

乾隆與香妃

  有關人員清理香妃地宮時,竟發現香妃的棺木只有外槨,而無內棺。會不會是盜墓賊將內棺盜走了?在已清理的所有地宮中,還沒有發現內棺被盜的先例。

  盜墓賊一般只盜隨葬珍寶。內棺是木質,其價值遠不如隨葬珍寶高。筆者曾遍查地宮,沒有發現內棺的殘破碎片及可疑形跡,只發現外槨的一側被砍透了一個長175厘米、寬60厘米的洞,其他部位基本完整。要從這個洞中取走內棺是不可能的。只有將外槨拆散,或將外槨蓋完全揭開,才能將內棺取出。而香妃的外槨既沒有被拆散,也沒有被打開過。這一切都表明,香妃入殮時,根本就沒用內棺。

  為什么不用內棺?這可能與香妃信奉伊斯蘭教有關。我國的回族和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這兩個民族的人死了都不用棺,而是將遺體裹上白布后,直接放置到墓穴內。乾隆帝為了民族的團結,一向尊重香妃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

  也有可能香妃在臨終前向皇帝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于是乾隆帝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表面上仍按照大清皇家的傳統形式使用外槨,但不用內棺,既維護了皇家的臉面和尊嚴,又尊重了香妃的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滿足了愛妃的要求,可謂兩全其美。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的看法。到底香妃為什么只用槨,不用棺,有待專家學者們進一步研究考證,也有待于文字檔案的證實。

  死亡之謎。關于香妃的死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皇太后賜死,另一種是自然病死。前一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乾隆與香妃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蛴蟹Q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亟绕,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于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嘗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侍笪⒂兴,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浴德堂水井與引水槽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

  香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然是個待解之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6948.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