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
日前,科學家最新火星地質分析顯示火星洞穴作為未來人類的居住地點更具優勢。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卡賈-威廉姆斯(Kaj Williams)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說:"至少在火星撒西斯斜坡和埃爾西姆斜坡這兩個地點存在著適宜宇航員居住的洞穴。"他們勘測發現該地區的洞穴中可供給水源,存在著大量的冰水物質。
火星表面多數洞穴是由熔巖管形成的,這些管狀洞穴是遠古熔巖流在火星表面固化形成的,而管狀結構內熔巖已排干。之前的研究就暗示著類似的洞穴中可能存在著冰水物質,但是威廉姆斯和同事們通過計算機模型,進一步確定了冰水物質在其中是如何形成的,并觀測這種冰水物質可持續多長時間。
研究小組稱這種管狀洞穴面積大概有10平方米,高度為8米,在洞穴頂部有一個小通風口與外界空氣相連通。
他們發現火星白天溫暖、易漂浮的空氣并不會進入到寒冷洞穴,從而保持洞穴內的冰水不被融化。在夜晚伴隨著外界空氣溫度降低,冷空氣將下降至洞穴,并形成水蒸汽像霜一樣凝結在洞穴壁上。計算機模型顯示這種冰水物質較穩定,可持續保存10萬年。
洞穴內的水不僅維持宇航員的生存,還為航天器起飛提供燃料,同時洞穴還可以成為有效避開危險太陽輻射。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的布萊恩-圖恩說:"宇航員將發現這里是非常好的住處,或許我們將稱呼他們為洞穴宇航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004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