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秘秦始皇陵十大未解之謎:九層妖塔驚現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4月10日消息,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陜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時間里,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一,秦始皇陵驚現地下“國庫”

  中國第一代封建君王秦始皇與其地下“國庫”埋葬在一起,這一消息咋一聽匪夷所思。不過據官方報道,通過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中德雙方考古學家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結構,還發現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錢幣,甚至還有專家說錢幣大部分是銅幣,但也會有小部分銀幣。

  陵墓中放置大量“硬幣”,無疑是秦朝的“國庫”,這一發現太讓人感到震驚了。不過由于技術問題,我們不應出于好奇就開棺掘墓。原因很簡單,兵馬俑退色了,馬王堆辛追濕尸也變干了,北京十三陵中挖出來的一盤藕片更是化成灰了。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寶藏在地下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就讓我們先不要去驚擾它們的千年沉睡。

  二,兵馬俑坑百年后將成煤坑

  由于遭受空氣污染,秦始皇陵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面生活后,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現在出現了“水土不服”癥狀。專家呼吁如果還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護,那么在100年內兵馬俑將會遭到更嚴重腐蝕,鼻子和發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到時兵馬俑坑看上去與煤田沒有什么兩樣,不再有任何美學價值。

  據相關媒體披露,中美兩國科學家已經啟動了一個短期保護計劃,研究博物館內空氣污染物對兵馬俑的影響,力爭早日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同時專家透露,如果拯救措施得當,兵馬俑“衰老”進程肯定會被延遲,但兵馬俑到底還能保持多少年,目前還不清楚。

三,秦陵地宮果真有飛雁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于說金雁制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墻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宮之后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后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么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2612.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