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距當時的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難通行的老年峰與青年峰之間陡峭而狹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世紀初,人們傳說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座神秘的古城。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后100年間也無人涉足。400多年的時光,只有翱翔的山鷹一睹古城的雄姿——它就是今天的馬丘比丘印加遺址。
馬丘比丘是位于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方80公里的安第斯山脈中沉唾了400年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建造于公元11世紀,當時是一座極為繁榮興盛的城市。印加人在此大興農業,雖然地形險峻,但卻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公元1532年,西班牙人擊敗印加王朝之后,只有馬丘比丘因地處深山逃過劫難而維持了400年的原貌。直至1911年,才由考古學家在荒煙蔓草中發現。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曾是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時候,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在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也無人問津。馬丘比丘是印加入的最后避難所,也是印加入的最后樂園。馬丘比丘這座非凡的古城距印加王國都城庫斯科只有96公里,它巍然屹立在安第斯山最難通行的一座山峰上。隨著印加王國的滅亡,古城的真名已無人知曉。只因它所在的群山之間,有一座名叫馬丘比丘,考古學家才這樣稱呼它。
無論你通過何種方式到達,馬丘比丘總能喚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紀印加文化處于鼎盛的時候,這兒是印加帝國的統治范圍。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時候,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而且在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也沒有人找到過這座被白云和森林覆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馬丘比丘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海勒姆·賓海姆發現的,這次堪稱神奇的探險發生在20世紀之初。
當年,賓海姆教授騎著一匹騾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無數條羊腸小道上,決心尋找這座無人知曉的異邦古城,最初的努力毫無結果,隨行者無不大失所望,惟有他能義無反顧,仍然勇敢而又充滿信心地探索下去。海勒姆·賓海姆,1875年生于夏威夷,在耶魯和哈佛接受教育,據說,童年時他看過一副印加懸索橋的照片,從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為一個南美歷史專家,賓海姆知道關于“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間傳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期間,據說經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區后就不知去向。1911年,賓海姆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進行勘察,到達烏魯班巴峽谷的時候,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他們,河流上面有一座隱秘的城市。
馬丘比丘在較低的平地農作并生活在遺址以下山區的蓋丘亞人帶領著賓海姆穿過叢林,翻過懸崖峭壁,整整走了一天,來到了一塊高地。賓海姆確信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馬上讓當地人把覆蓋在建筑物上的藤蔓雜樹砍掉。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古城一方面得到了清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劫掠,無數的金銀財寶消失了。對古城充滿崇敬,對外國人的侵入深惡痛絕的蓋丘亞人常常被禁止進人古城區。成箱成箱的瓷器、生物骸骨和巖石被運出了秘魯。
向外界公布自己發現了“消失的印加城市”后,賓海姆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資金贊助。以后,他又一次回到這兒。盡管后來的探險者發現,印加入在埃斯皮里圖潘帕的真正最后一個據點在烏魯班巴峽谷以外的密林深處,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認做是印加文化的建筑象征。
作為一個農業中心、城堡或紀念中心,馬丘比丘卻坐落在婉蜒奔騰的烏魯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脈的2700米高空,位于曾經一度統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區的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庫茲科西北大約40公里處。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該古城建于15世紀的帕查庫特克皇帝統治時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們對它建造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爭論。198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之一,從而也成了追求精神啟蒙的人們的朝拜圣地! τ谀切⿲ξ幕妥诮虤v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那兒是必須去朝拜的一個圣地。從人口處往里看,馬丘比丘的宏偉景色迭次展開,就像一組系列照片一樣。在馬丘比丘和匯納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建筑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農業區里密布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臺,其間有婉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的門樓。購物區里的道路則沒有那么陡峭,分布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的屋子。
按照考古學界關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一貫說法,位于南美的印加應當是最遙遠的一個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了。印第安人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又分批數次穿過中美洲的咽喉要道,并經過數千年的培育,最終締造了安第斯的奇葩——輝煌的印加文明,這個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文明。因為尚未產生文字,在西班牙人的鐵蹄下凝固成一個巨大的謎
馬丘比丘是謎底中最精彩的部分。這個輝煌的安第斯山深處的遺址,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頭上被擱置了好幾百年,竟然沒有被人發現。1911年,美國人賓海姆初次到達馬丘比丘時,錯誤地認為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維卡巴姆巴——偉大的印加國王躲避西班牙征服者的最后一處山間居所。因此,在世界遺產名錄上,馬丘比丘至今仍然被冠以“歷史避難所”的頭銜。但是,馬丘比丘確實稱得上是印加文明的一個縮影,置身這樣一處環境,你不會想到這是五六百年以前印第安人已經放棄了的遺址,他們像是剛剛撤走。穿越海洋,跨過群山;經過長久旅途的辛勞,歷史終于離你這般親近,仿佛伸手一抓,就是一把清新的古代的空氣。
馬丘比丘遺址的選擇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兩塊居住區像鳥的兩翼夾著中間一個地勢稍凹的廣場,東北是世俗生活的中心,西南是公共活動的場所;西部宗教區內一個較小廣場上樹立的影壁恰恰對應著北部的一座圣山,而冬至夏至的日影穿過太陽神廟的了望窗口之后則必定落于廟堂的正中。
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如此一個遺址完全是建立在一個傍依大山的絕壁上的。印加帝國存世時(約當中國的明朝)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而且其主要部分位于高高的安第斯山上。馬丘比丘是印加人削掉了一個小山尖以后,用削下的石頭一塊一塊壘起來的,房屋、地邊、石塊的棱角尚未經過風化,最光滑、平整的巨石,則集中在前述的幾個重要的官廟上,和庫斯科的太陽神廟一樣,巨石之間沒有任何黏和物,卻嚴絲合縫到連當今世界上最薄的刀片也無法插進。過于陡峭的坡壁上,是石塊攔起的層層梯田,讓人費勁地猜算這付出與收獲是否有合理的比例。在遺址西南殘存的采石場殘剩的坯石上,尚有一排排整齊的木楔留下的凹窩。
馬丘比丘石頭是印加文明的骨骼。印加人用石頭筑屋、攔田、鋪路、設祭。但是,正像石頭上必須為木楔留下落腳的窩以便被人塑成一種文明的形狀,石頭的墻上也必定留下凹進去的壁龕,為祖宗的遺體和靈魂留下棲息的地方。安第斯文化最早發明了保存祖宗遺體的木乃伊法,大約比埃及的木乃伊還要早將近千年。到印加時期,人們盛行將祖先的木乃伊放在自己居室墻壁上凹進去的壁龕里與自己共處,甚至和自己共同享有家中的財富,讓活人為其耕種、經營。因此,活人的生活空間一點一點地受到壓縮,文化和經濟背上沉重的負擔。據說帝國的衰落乃至崩潰和這個傳統也不無關系。
馬丘比丘的疑惑
馬丘比丘古城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但是當考古學家們冷靜下來時,反而有了許多疑問。首先,當時的印加人尚未發明文字,連車輛和畜力都不會使用,怎么能夠把幾十噸的石頭搬到這么險峻的高山之上,并且還有閑心在上面刻上美麗的花紋,并放置在恰當的位置。經專家們測量,這成千上萬塊巨大的花崗巖石來自于600米以下的山谷里的專門供應石頭的采石場,而并非就地取材。
要知道,即使是在可以動用現代化的設備如滑輪、電纜、直升飛機等大型工具的今天,想把這么多沉重的大石塊運上高高的懸崖,也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石器時代的印加人。再看那些石砌的建筑,很明顯曾經有人像切奶酪一樣切割那些如此巨大的石塊。那些石塊之間沒有灰漿、沒有水泥,更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但石塊卻拼接得天衣無縫、牢固無比。難道印加人能憑著原始的石鎬完成這樣的杰作?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馬丘比丘還有一個疑問:誰是馬丘比丘的建造者7印加人到底到哪里去了?印加人的黃金又埋藏在何處?這些都仍然還是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601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