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田寧博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等人,在遼寧西部發現了一種新的紫萁礦化根莖化石——北票阿氏莖。這一新發現,為完整詮釋紫萁科植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化石證據,使得科學家對該類植物的演化譜系有了更為完整和清晰的了解與認識。
現生紫萁科植物 (王永棟等攝于法國里昂植物園)
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國際植物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紫萁科是真蕨類植物中一個古老而原始的科,現存4屬20余種,廣泛分布于全球暖溫帶及熱帶的沼澤地區。它是地球演化歷史上若干重大地質事件的見證者,在約5.7億年前至今發生的5次集群絕滅事件中,紫萁科植物經歷了其中的3次,并幸存至今。紫萁科植物在地史時期的演化過程備受學術界關注。但因許多問題缺少確鑿的化石證據,至今仍未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2005年以來,田寧和王永棟等學者在遼西地區持續展開野外工作,采獲了大量保存良好的紫萁科根莖化石。北票阿氏莖就是他們在遼西北票地區距今約1.6億年的侏羅紀髫髻山組火山地層中發現的。
北票阿氏莖化石標本 (沈陽師范大學供圖)
“北票阿氏莖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乃至北半球侏羅紀紫萁科化石的多樣性,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該化石在根莖解剖特征上與報道自日本北海道地區始新統的下川紫萁頗為相似,二者具有較近的系統發育關系。”田寧等學者指出,北票阿氏莖和下川紫萁可能代表了紫萁科植物漫長發展演化過程中一個已經絕滅的支系類群(或旁支類群)。令人扼腕的是,二者所代表的這一演化路徑盡管經歷了從侏羅紀到始新世長達1億多年的考驗,但由于受到諸如第四紀冰期等重大地質事件的影響,最終在演化“長跑”中被淘汰出局了。
延伸閱讀
“北票阿氏莖”特征描述
發現自遼西的新化石產自北票中侏羅統髫髻山組,為保存有精美解剖構造的近圓柱狀礦化標本。研究人員通過對化石橫切面的連續切片,在顯微鏡下研究并發現了該化石由髓、木質部圓筒、皮層及葉柄基等植物解剖構造組成。根據與現生及化石紫萁科植物的特征對比研究,新化石材料被命名“北票阿氏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028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