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教學非常關注,各個學段有不同要求,循序漸進,逐漸提高,對七至九級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然而,我發現盡管我作了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我仔細觀察了一陣,發現學生念單字、詞語大部分同學情況還不錯,但讀句子的能力就不理想了。我進一步分析,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
1
、節奏、停頓、停頓前的一個字的聲調處理不當。比如:“美麗的街市”,正常的節奏是××
×
××,可學生們總愛讀成×
××
××——,而且“市”的調值應是
51
,可學生在讀時,常會讀成
54
或
541
,讓人覺得古里古怪。
2
、重音處理不當。他們常愛用很夸張的音調讀重音,特別是七言詩中的第五個字和五言詩中的第三個字,他們常常用最強音、最長音來讀,讓人聽著覺得不大流利,影響感情的表達。比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樹”“濕”“青”“綠”,他們都愛用很長、很響的聲音讀。另外,虛詞也常被他們讀得很重,比如:“必細察其紋理”、“心之所向”中的“其”“之”往往被處理成重音,顯得很不自然。
基于這樣的分析,我在糾正學生的錯誤讀法時,不但指出毛病,而且,引導他們發現共性錯誤,這們便于學生舉一反三。在此基礎上,大量練習,學生進步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從這件事,我進一步體會到了充分研究分析學生學情的重要性。
俞興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335048.html
相關閱讀:小學生課外讀書卡制作示范
以學校為引擎的學生閱讀習慣培養方法
《抒情類散文閱讀復習指導》
農村小學開展網上課外閱讀實踐與思考
小課題研究方案:小學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