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語室 崔巒
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五了。語文課程和教學取得了重要進展,發生了許多變化。諸如,《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是正確的,為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指導。在先進課程理念指導下,禁錮語文教學的“
三中心”
堅冰被打破:破“
課本為中心”
,語文課不再只是“
教教科書”
,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門純粹的知識課,把語文當作純粹的知識體系來學習。語文課被定位在“
語文實踐”
上,語文課是通過學生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語文實踐能力的。破“
教師為中心”
,師生關系得到調整,由以往的知識授受關系,調整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還“
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才真正擁有學習的權利。這是改進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由語文課程的“
實踐性”
的特點決定的。破“
課堂為中心”
,語文應是與自然、社會,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語文,不是封閉、僵化的小語文,而是開放的、生成的、充滿活力的大語文。在學習方式上,不同于數學,循著科學體系展開理性學習,語文學習更多地體現在感性學習上:整體感悟,培養語感,加強情感體驗,培養綜合運用能力等等。
堅冰已經打破,課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轉,必將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我們應當滿懷信心,肯定成績,正視問題,不斷反思,不斷調整。到一輪實驗結束時,一定會滿懷喜悅盤點語文課程改革的成績與收獲。
一、問題
(一)社會上出現輕視語文教育的傾向
這不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自身造成的,卻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漢語文學習國外熱,國內冷,而外語教學國內過熱。
早在1963
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就十分強調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大綱在引用毛澤東1942
在《文化課本》序中的一段話之后,說:“
語文是學生必須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學得好,就有利于學習各門知識;語文學不好,不能讀,不能寫,學生思想的開展和知識的增廣就會受到妨礙,影響所及,對國家整個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進展,是十分不利的。”
透過種種外語過熱現象,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抬高外語,輕視母語,可以窺見到國人對外語的過度崇拜,對母語的缺乏自信,對語文教育重要性的嚴重低估。這種低估,已經導致國民語文素養的下降。北京大學中
即使在知識分子相對集中的高校和科學院里,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少數教員、研究員和個別領導,在寫作、說話中,用詞不當、文氣不順、語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語,把握不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詞匯貧乏,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由此,聯想到建國初期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語文教育的重視。如果他們仍在世,面對母語教育滑坡的現象,一定會像法國總統希拉克提出“
保衛法語”
,俄國總統普京呼吁“
保衛俄語”
那樣,大聲疾呼了!
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與素養,就是母語水平和修養。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說過:“
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強調:“
如果說數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那么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
我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理直氣壯地加強語文教育。中國心是由中華文化打造的;A是漢語言文字。每一位教師有責任在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愛,傳承下去。振興中華,從親近母語,加強語文教育做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增強我國的軟實力,從親近母語,加強語文教育做起。
(二)課改過程中出現非語文、泛語文的傾向
課改以來,語文課程與教學取得重要進展有目共睹,種種問題也相伴而生。如,太多的資料補充、太多的媒體演示,冷落了教科書;太多的非語文活動,太多的形同虛設的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減損了語文學習的效果。有專家說語文教學患了“
多動癥”
,得了“
浮躁病”
。有專家(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定位出了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一直不是很明確。“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在語文課上過于強調人文性和文學素養的教育。”
北京大學
目前的語文教育現狀實際已經暴露了這幾人文教育力量過于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比如說,大學生寫論文時病句連篇,知道有錯,卻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這實際上是語文忽視工具性導致學生語言能力不足的表現。”1997
首先有一些大學教授批判工具論,提倡人文論;沒過十,首先還是一些大學教授提出人文性強調過了頭,文學素養教育搞過了頭。反思目前的小語教學,確實存在沒有準確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語文素養的天平偏向人文素養的問題。比如閱讀教學,由以往的串講串問,到強調個人感悟;由以往繁瑣的內容分析,到就人文內涵進行無休止的清談。我以為,以往的閱讀教學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或進行機械、重復的單項訓練,忽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不對的;如今一些閱讀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做天馬行空的發揮或在人文內涵上深挖洞,課上盡情展示教師的文化底蘊,甚至把閱讀課上成文學欣賞課,忽視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也是值得商榷的。小學閱讀教學,重在培養閱讀能力,要注重對文本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很少讀書、思考、練習,只靠感悟和清談,能夠培養起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能力嗎?能夠積累起由常用字構成的幾千個詞語,并且把它們變成能在口頭或書面運用的積極詞匯嗎?能夠培養起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把握主要內容所必需的分析概括能力嗎?能夠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嗎?一種傾向往往掩蓋另一種傾向。課改初期,在提出弘揚人文性之后,容易不自覺地松開語文的僵繩,甚至偏離語文的軌道。我們時刻不要忘記語文是干什么的。“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宗旨;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特別是培養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
加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對。但把它與科學性對立起來,就走向了極端……
把多來的語文教學沒搞好的原因歸納為強調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學性,就離譜了?茖W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強。”
語文新課程的新,絕不是不再承擔母語教育的任務了,而是要有新理念、新內容、新視野、新活力,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336647.html
相關閱讀:小課題研究方案:小學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有效性的研究
小學生課外讀書卡制作示范
農村小學開展網上課外閱讀實踐與思考
以學校為引擎的學生閱讀習慣培養方法
《抒情類散文閱讀復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