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詞語揣摩”重點篩選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習方法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強化學生“以本為本”的意識,科學地把握重點,最重要的是熟悉教材,揣摩編者的意圖。編者意圖不僅可以從編、章、節、目安排,史料取舍,敘述詳略,插圖編排,習題設計等方面看出來,而且還可以從教材的遣詞造句上得到啟迪。湖洲四中翁德祿老師總結了如下八種方法以《中國歷史》第三冊為例。(1)“轉折”。這個詞常用在歷史發展進程的最關鍵處,可以說是一字千鈞,如:遵義會議——“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2)“標志著”。用來表示這是路標式的大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西安事變——“標志著十年內戰局面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3)“揭開了序幕”、“寫下了……一頁”。用來表明翻開了歷史新一頁,寫下了歷史新篇章。
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為中國無產階段從城市轉入農村、創造紅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揭開了進攻的序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為中國現代革命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4)“奠定了基礎”。多半用來表明具有奠基性質的大事。如:三灣改編——“奠定了人民軍隊的基礎。”延安大生產運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淮海戰役——“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5)“基本”。一般用來表述高度抽象了的非同尋常的路線、方針、政策或經驗。如:四項基本原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作出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搞活經濟的基本國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等。(6)“開始”。往往用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重大歷史事件開端處,有許多情況下,它具有劃時代意義。
如:“‘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八一’南昌起義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1934年 10 月,紅軍第一方面軍開始長征”;“‘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了。”“1937年 9月下旬,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開始”兩字在大事年表中出現)。”1966年《五·一六通知》,標志著“文化大革命開始”等。(7)“第一”。在眾多同類事件中具有最早、影響最大的性質。如: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第一次黨代會;第一個黨綱;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部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平型關大捷);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等等。(8)“最”、“重大”。是對眾多同類性質歷史事件做權衡后所下的斷語。
它具有高出其它同類歷史事件的重要地位。如:“最大、最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國民黨正面戰場最重大的勝利——臺兒莊戰役。”“抗戰以來一次重大的軍事勝利——百團大戰。”“黨的‘十三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給全國人民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傳目標。”等。此外,凡屬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諸如各種“政變”、“事變”、“事件”等也都應該是教學、復習、記憶的重點,如:“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九次“事變”、“事件”:馬日事變、“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八·一三”事變、西安事變、皖南事變;皇姑屯事件、“九·一三”事件等。采用如上詞語判斷法,可以基本上抓住該冊書的知識重點。但須明白,重點具有相對性。章節有章節重點,某個歷史時期,又有某個時期的重點。章節重點放置到某個歷史階段去考察,它可能是非重點;如果把某個階段的重點放置中國歷史長河,乃至世界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其重要性又可能退居次要地位。因此,學習中必須有清晰的整體意識,在整體權衡中去把握和處理最重、次重與一般之間的關系,科學地進行學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179261.html

相關閱讀:辨析題解答方法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
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