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掌握“課前預習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習方法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如何掌握“課前預習法” 來源:網絡收集作者:佚名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古人也常說:“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師教書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當今世界的教育非常強調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明確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學習的人。”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人類社會,其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階段,人才的“才”再不是以傳授知識總量大小為單項指標。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則應順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改變傳統教學單純教給學生知識的模式,把培養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如何消化、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作為重點來抓。這就要求我們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真正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不只滿足于學生“學會”,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導培養學生“會學”,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習目標,循循善導,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訓練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那么,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能讀書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呢?

指導學生掌握“課前預習法”

把它當作學好課文的鑰匙

兵法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學習也是這樣。要教會學生學習,首先要教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學習前能充分地有目的地進行預習,對新知識的重、難點就產生了求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學習的目的性也就明確了。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意注意力則明顯集中和提高,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好。若長期以往,形成良好預習習慣,毫無疑問,學生就掌握了通向知識寶庫的鑰匙。當然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做好預習,這樣必然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質疑、解疑過程中通過教師指導、點撥,有針對性地學習,達到獲取知識的成功感,自然就能扎扎實實地學好新課內容。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中,課前預習寫明:1935年5月,紅軍在這里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斗,讀讀課文,想想紅軍為什么要奪取瀘定橋;圍繞“飛奪瀘定橋”,課文主要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通過預習了解事情發生的時代背景,知道紅軍一定要奪取瀘定橋,課文主要講“飛”與“奪”。雖然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把握未必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其效果遠比被動聽老師的傳授知識要好過多倍。

教會學生運用“課后提示法”

把它當作理解全文的準繩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都十分重視一個新概念,叫反審認知,也稱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認知,包括體驗、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以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通過課后提示進行自我反審認知。其實,這里的注解、練習、提示都是精心設計的,和課文內容聯系十分密切,也是知識的鞏固。比如課文《落花生》,學生初讀有點難度,把握不住中心。但如果翻一翻課后提示,情況就不同了。有一道思考題這樣寫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請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和它在全篇文章中的作用。從中我們就會領悟到全文的主題:文中主要講議花生即議論如何做有用的人。課后“提示”常常交代每篇課文學習的要點、重點、難點和基本訓練范圍,學會理解和運用課后提示及前后課文單元的提示,從而學生就能自我認知,判斷自己探索的結果和效率,從而不斷調節自己的認識過程,逐步掌握認識的一般規律,并利用它去解決未知,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逐步開闊加深,提高閱讀理解教材的準確度,鞏固學習效果。

教會學生掌握“比較學習法”

形成抓住知識的特點和系統化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建立一些比較系列,找出一些參照內容和教材的字、詞、句等其他內容進行比較,形成一定的反差,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差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能準確地從比較中找出本質的不同特征,理解一種或一類知識的特點及規律,形成鑒別能力,從而逐漸構筑知識的系統化。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后進行比較,學到一些逐詞寫句的方法,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老水牛爺爺》這兩篇課文相比,他們都是寫人,用第一人稱,主旨同是贊揚給人甚多,對人無所求的美德。但僅僅知道這一點是很不夠的,比較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差異。通過指導討論可知這兩篇課文的差異是:前文圍繞中心,對日常小事細致描敘,以“小”見“大”,后文則抓住名字的來歷,粗淺勾勒;兩篇課文對人物外貌描寫也不一樣,前文分散全篇,后文集中開頭,而這是只有通過認真比較才能得到的。即使同類文章,也是各有其特色的。這樣進行比較學習,即讓學生加深理解了學習內容,進一步加深了兩位人物的形象,又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能力──寫人都要抓人物的特點,根據文章中心不同選擇素材。

不間斷地進行這種廣泛、縱深的比較,不僅能使學生抓住特點,深化所學,加深記憶,而且把孤立、分散的知識串聯組合起來,又為形成更高層次的綜合表達能力打下基礎,使學生增加了學習信心和求知的興趣與欲望。我們要提高學生自能讀書能力和盡快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就不能不指導學生掌握這種比較方法。

教會學生運用“聯系實際法”

從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中獲取真知

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發現和運用各種聯系來解決問題。如詞與詞、句與句、字詞與上下文之間,文章內容與生活實際、客觀事實之間的聯系等。課文是由字、詞、句、段、篇構成的整體,詞不離句,句不離章。一個字詞,或一個句子,它們的意思和作用是由具體的上下文等語言環境決定的。如下面兩段話: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196330.html

相關閱讀: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
辨析題解答方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