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從2014年文綜全國卷看2014年政治高考備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復習方法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全國卷大致情況

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I、全國卷II),每卷各有39題,比去年高考文綜減少了一道地理綜合題?傮w結構保持穩定,試卷分為選擇題和綜合題兩種題型。選擇題35題,共140分,綜合題160分?傆300分。政治、歷史、地理各科均為100分。三科的內容比例與中學階段課程計劃規定的三個學科的總課時數比例大體相當。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試題按題型、內容等進行排列,選擇題在前,綜合題在后,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題型中的不同題目基本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試卷結構符合考綱要求。

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全國卷各科統計表

全國卷I

全國卷II

科目

地理

歷史

政治

地理

歷史

政治

1—11;36(1)9分,(2)11分,(3)16分;39(1)12分,(3)8分

12—23;37(1)6分,(2)10分,(3)6分,(4)10分;39(2)12分,(4)8分

24—35;38(1)14分,(2)8分、(3)10分,39(5)10分、(6)10分

1—11;36(1)12分,(2)4分,(3)8分,(4)12分;39(3)10分,(4)10分

12—23;37(1)14分、(2)8分、(3)10分,39(1)14分、(2)6分

24—35;38(1)10分,(2)14分,(3)8分;39(5)10分、(6)10分

16題(選11題、主觀5題)

18題(選12題、主觀6題)

17題(選12題、主觀5題)

17題(選11題、主觀6題)

17題(選12題、主觀5題)

17題(選12題、主觀5+1題)

分值

100分

100分

100分

100分

100分

100分

其中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政治試題體現以下特點:

1、試題結構符合考綱規定的要求。

文綜試卷中政治部分共100分,其中經濟34分,哲學36分、政治30分。選擇題共12道題,其中經濟5道,哲學4道,政治3道,共48分。非選擇題共5小題,其中第38題經濟、哲學、政治各一題,第39題哲學和政治各一題。經濟、哲學和政治分值比重基本平衡,與教材內容和課時安排也大體一致。

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全國卷政治統計表

全國卷I

全國卷II

科目

經濟

哲學

政治

經濟

哲學

政治

24、25、26、27、28;38(1)14分

29、30、31、32;38(3)10分;39(6)10分

33、34、35;38 (2)8分;39(5)10分

24、25、26、27、28;38(2)14分

29、30、31、32;38(1)10分;39(5)10分

33、34、35;38 (3)8分;39(6)10分

6題(選5題、主觀1題)

6題(選4題、主觀2題)

5題(選3題、主觀2題)

6題(選5題、主觀1題)

6題(選4題、主觀2題)

5題(選3題、主觀2+1題)

分值

34分

36分

30分

34分

36分

30分

2、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核,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

兩份全國卷都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核,部分題直接來自課本。沒直接來自課本的部分,其實也不過“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文綜考試中,要在有限的試題中盡量全面地考查考生對高中政治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只有圍繞主干知識出題。今年文綜試卷政治部分考查的知識點如下表所示:

全國卷I

全國卷II

科目

經濟

哲學

政治

經濟

哲學

政治

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的關系、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市場經濟中反不正當競爭、進出口貿易

人與自然的矛盾、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和有條件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外因對事物變化的重要影響

我國與西方政體的本質不同(國體)、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動原則和職權、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價格的決定因素、稅收的作用、國家宏觀調控、個體經濟發展的原因、對外貿易等知識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矛盾的普遍性、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認識的發展、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國家的階級屬性、我國的國家職能、黨內民主建設等

涉及課本

第一、二、三、四、八課

第一、二、四課

第一、五課

第一、二、五、八課

第一、三、四、五課

第一、三課

三農問題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國家職能;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涉及分配、社會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等知識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內外因辯證關系;

涉及國體、黨的性質宗旨及執政理念、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以及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知識

涉及課本

第四課

第二、六、八課

第一、四課

第三、四課

第四、八課

第一、三、五課

3、試題凸顯時政和社會生活熱點

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或現實、重大的社會問題為素材”,本套試卷不回避熱點,大多以經濟、社會、生活熱點為背景材料,并且對熱點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直接考查對熱點本身的看法,如全國卷I涉及宏觀經濟形勢、貨幣價值、東西部經濟關系、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南方雪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日關系、世界糧食危機、我國的民族關系等;全國卷II涉及宏觀調控、改革開放30年個體經濟發展、節約資源、糧食價格、黨內民主建設、中美關系等都是目前國人關注的熱點。這些熱點都是考生預料之中的,沒有“陌生感”,不會給考生答題帶來心理負擔。

4、選擇題特點

(1)難度控制較好

今年的考題選擇題難度總體適中,沒有那種不加思考就能做對的題,也沒有出現明顯“超綱”的題,具有很好的區分度。如全國卷I24題考查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選擇肢中C項,關于國家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考生如果不加細心分析,極易選C,本題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全國卷I第25題考查學生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價值量決定之間的關系,以及貨幣貶值等問題,這是考查知識的遷移和轉換的能力,這道題難度較大,具有很好的區分度,大多數學生都是靠猜或蒙做出來的。其他各題,大都在選擇項的設置上頗具匠心,較少采用課本上的原話。

(2)組合選擇題比重大

原因該類題考核知識點容量大、形式靈活。全國卷I設8題,全國卷II設7題,而且組合選擇題都是規則類(兩次組合和三次組合兩種類型)的,沒出現不規則類的,其中只有全國卷I有一題是三次組合,其余都是兩次組合。從題型看微微增加了點難度。

(3)一材多用的試題明顯減少,每套題都是1組

全國卷I 1組(共3題), 全國卷II1組(共2題)。原因是該類題命題以問題為中心,考查知識點相對集中、面太窄,學生成績偶然因素較大。

(4)從考點看,選擇題出現過的考點,主觀題就不再出現

(5)三科順序先經濟再哲學最后政治,有利學生集中思考

5、主觀題特點

(1)經濟、哲學和政治分別是14分、20分和18分,經濟常識只設一小題,哲學和政治各設兩道題。

(2)考查考生能力全面,既考“是什么”,也考“為什么”和“怎么辦”。

(3)重點知識和主干知識不刻意回避,持續幾年反復考,如國家職能、黨的相關知識、內外因、整體與部分、國際關系、三農等。

(4)哲學設問范圍有了明顯限制,如全國卷I38題(3)結合材料,闡述我國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作答; 全國卷I39題(6)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用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國家與民族自治地方的關系。必須用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的相關知識答題;全國卷II38題(1)從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說明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學依據。必須用認識與實踐關系的相關知識答題;

39(5)運用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結合材料和所學歷史知識,分析威廉?凱寧“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必須用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的相關知識答題。這種限制有利于對學生學科某個知識的全面、集中考查,避免知識不扎實的學生為了得分,把所有知道的哲學知識搬到試卷上。

(5)主觀題綜合性強。全國卷I38題多角度考查對糧食問題的認識。近年來,國際糧價上漲出現糧食危機。第(1)問,要求從經濟常識角度分析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此問綜合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第(2)問要求從政治常識分析我國政府對糧食增產所起的作用,并舉例說明,考查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第(3)問從哲學角度闡述政府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此問綜合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39題以民族遷徙問題為中心,從歷史、地理、哲學角度進行考查,此題是對熱點問題的隱性考查。本題政治部分是在選定歷史角度之后,再圍繞歷史問題命題,屬于跨學科的綜合。第(5)問主要從政治常識角度考查;第(6)問限定的知識范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哲學),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難度不是太大。全國卷II38題用經濟材料考核哲學和政治常識,39第(5)問運用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結合材料和所學歷史知識,分析威廉?凱寧“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圍繞歷史地理問題命題,屬于跨學科的綜合。

二、2014年高考政治試題命題趨向

歷年高考,政治學科試題的整體設計都鮮明地體現著《考試大綱》和各地《考試說明》的要求,依綱據本,保持著“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為素材”的設計思想,對《考試大綱》所確定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具有明確的導向。同時,為保證考試公平、公正,適合高校選拔優秀人才,總是力圖保持較高的信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據此,我們可以對2014年高考政治的命題趨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學的預測。

1、試卷不會有突然性的變化,整體趨向基本穩定

(1)試題總分不變: 第1卷選擇題48分+第2卷主觀題52分=100分。經濟、哲學、政治常識所占分值比重基本和今年一樣。

(2)試題順序和擺放位置不變:24--35題、38題、39題最后兩問。

(3)①題型不變: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塊不變。

②選擇題由“傳統單選題”和“組合選擇題”構成不變,個別題是“一材多題”型。

③選擇題中 仍然會存在漫畫選擇題 。

④選擇題仍然 以熱點材料或者新事物為背景編試題

⑤主觀題 仍然以熱點材料為背景編試題 。

⑥主觀題38題仍然是政治學科內部綜合,主觀題39題雖然是大綜合,但是政治題仍然放在最后。

2、主干化的知識:注重基礎性,強調對基礎知識的引用、變通、整合與創新

3、能力化的立意:恰當處理時政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關系,理論聯系實際。

2014年以前的考綱對文綜考試提出的是“識記、理解、運用”三方面的能力要求,2014年考綱關于“能力目標與要求”有了全新的提法,主要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能力目標與要求,2014年、2014年、2014年考綱和文綜試題堅持和強化了這些新的能力目標與要求,2014年仍將堅持能力立意,體現課程改革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和復習備考中,必須按照新的能力目標與要求進行能力培養與訓練,有針對性地切實提高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即:(1)提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即從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中發現有用信息,解讀信息就是對上述信息的理解。這一能力決定著答題方向和答案質量;(2)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A.準確地識別和選擇知識; B.準確地調動和表述知識;(3)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從試題所給的信息入手,對事物的現象進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闡釋,這一能力強弱的突出表現是能準確使用學科術語進行表達;(4)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在答題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

4、繼續體現生活性、應用性與綜合性,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并重

試卷仍會是板塊式,明確化地設問,每一問題的學科指向非常清楚,不會給學生帶來審題的麻煩。人文知識考查會加強。文字量保持穩定,盡可能保證學生閱讀和答題的時間。不會出現大量無用材料,浪費學生思考的時間。

5、新課程理念及課程改革發展在高考中可能有所滲透,但會符合考生的思維規律,順應考生思維的暢通性,以保證考生思維的相對穩定,避免出現較大的思維跨度。

6、題型以及難度相對穩定。

三、嵩明一中2014屆文科班學生的弱點

1、整體基礎較差。

初中許多學校片面追求中考平均分升學率,對文科綜合政史地三科重視不夠,歷史、地理科目有的學校甚至不開設,政治盡管是中考科目,但因其是開卷考試,重視程度有限,加上多數初中上文科科目的教師不是本出生,造成學生整體基礎較差,甚至沒有基礎。學生進入高中后,片面強調理科科目,對文科重視不夠,甚至不重視。文理分科后,因我校讀文科學生以差生為主,學生絕大部分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加上學校課時安排不合理,文科高考科目課時量還比不上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會考科目,學生忙于會考,造成同一份試卷同樣要求文科班的文科成績還比不上理科班的文科成績等反,F象。

2、對文科學習態度差,對文科科目重視不夠,平時聽課不認真,下來預習、復習時間較少甚至從來不復習、不預習。錯誤的認為文科科目考前背背就行了。

3、學習習慣差,課后不及時復習,平時該背的不背、不注意平時積累知識,每次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平時做題絕大部分學生只做選擇題,不做主觀題或者一遇到主觀題就抄答案或抄別的同學的作業,有的甚至將主觀題答案復印后粘貼在練習題上。

4、學習不主動,老師逼著學時,學一點,不逼時,自己要干什么都認不得,依賴性過強。

5、答題不規范,學科語言不規范,答題語言隨意性、文學性、描述性過多,生活語言、口語嚴重,語句不通,錯別字多(如“和協社會”、“依法制國”、“人民民主專制”“辨證法”等),書寫較差。

6、文科素養差,教材外的文科知識欠缺,信息閉塞,視野狹窄。

7、部分學生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也有部分缺乏自信心。

四、建議高三年級政治課教學從以下幾方面落實

1、進一步加強對《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綜試題的研究,把握好重點、難點和考點。

2014年政治科考試范圍共167個知識點,其中經濟常識57個、哲學常識66個、政治常識44個,通過對分析,確定哪些考點是考試的熱點和高頻點,哪些是考試的冷點,并安排好相應的復習。絕不能認為哪個考點一定考,哪個考點一定不考。

近三年高考在各部分的冷熱點和高頻考點

學科

課題

熱點

冷點

高頻考點

(復習重點)

第一課

商品的價值量,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價值規律的作用.

商品與商品經濟的含義,貨幣的產生與本質,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商品的價值量

第二課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鞏固與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與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第三課

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的兼并與破產.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第四課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我國社會保障制度.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勞動合同制度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第五課

我國稅收的性質與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財政的作用.

稅收及其基本特征

國民收入的分配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第六課

銀行的分類與職能,債券與商業保險.

銀行的產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第七課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市場交易的原則.

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與特點

第八課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外匯與匯率.

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關稅。

外匯與匯率

對外貿易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

唯物論

意識及其反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 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辯證法

(第二課)事物的聯系是普遍客觀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辨證關系,要用發展觀看問題,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第三課)矛盾的普遍性及其與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第四課)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關系

(第二課)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

(第三課)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第四課)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認識論

(第五課)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第八課)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第五課)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分析與綜合相結合;

(第八課)實踐的基本特征。

創造性思維、合理想象在認識中的作用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人生觀與價值觀

(第六課)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七課)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

(第八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六課)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保護個人正當利益;

(第七課)走出人生價值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樹立崇高理想;

(第八課)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

第一課

我國的國家職能、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與權利義務、“一國兩制”

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的國家職能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第二課

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與自由

國家機構及其組織體系,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

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第三課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與領導方式、執政方式。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執政理念

政黨的特征,政黨與政權的關系,我國民主黨派、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

第四課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的宗教政策

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質與作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第五課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國際競爭的實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國際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落實,全面復習教材知識。

可以千變萬化,但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不變,基礎知識仍然是文科綜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校學生平時在“少讀書、多練習”策略下,一些基礎知識題反而得分較低。2014年政治科考試范圍共167個知識點,我們應當根據這些考點在綜合訓練的同時,回歸課本,弄清高考的基礎點、能力點,挖掘提高點和突破點,要有層次、有針對地復習,防止遺漏知識點,杜絕出現知識盲點。另外,在全面復習的同時又要重視和突出主干知識,這些年文綜命題都在考查學科主干知識。在第復習階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點考查基礎知識”,真正做到夯實基礎,降低難度。教育和引導學生本著謙虛謹慎的精神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理解透徹,寧可多花時間,也要保證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扎實。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一要“準”,就是要準確理解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學含義和規定性;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等知識點,放在知識的整體中去把握。在2014年的高考政治學科試題中,主觀試題的答案要點貼近教學內容,文字表述精練,基本源于教材,充分顯示出試題貼近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學習什么,準備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準確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尤為重要。二要“全”,要對規定的考試知識范圍不加遺漏地全都掌握,要對考查的每個知識點全方位、多層次地理解,不能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和理解。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重新加工、提煉,需要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概括。三要“活”,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所學基礎知識去分析、認識一些具體問題。

3、要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強知識板塊的貫通。

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建構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做到框框有歸納,節節有提煉,課課有總結,自我建構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常識的立體知識體系,以備在考試中做到隨“點”隨“到”。

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熱點、重點問題。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命題的重要原則。我們之所以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作用,歸根到底是為了聯系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將講授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國內外形勢中的重點、熱點問題相結合,注意對課本知識結合我國的現行政策進行適當地拓展。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是政治命題改革的主要方向。命題專家多次強調,“在試題的命制過程中,盡量達到既不為服從主題而犧牲學科的主干知識,也不為服從學科主干知識而肢解主題”。對熱點問題的考查是通過考生對題目內涵的領悟而實現的。綜觀歷年,從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高考熱點考查有“四個突出”,一是突出考查經濟問題;二是考查新的觀點和新穎問題(如民生問題);三是突出考查人類持續關注問題即長效熱問題(如科學發展觀、資源與環境問題等);四是突出考查政治、歷史、地理之間相互滲透問題(如國際關系、三農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因此面對今年龐雜的社會重熱點,老師要幫助學生篩選和提取,選準了熱點后,尋求切入點:主干點+重熱點+焦點=切入點(高考題命制)。在最后沖刺階段不僅要關注熱點,更要突出焦點!

5、加強學法指導,精練巧講,提高答題技巧。

復習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注重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擬定復習計劃,教師的教學計劃要給學生交代清楚,使學生理解,加強師生配合。高考要取得好成績不僅取決你會不會讀書,更取決你會不會答題,這對于文綜考試尤其是第Ⅱ卷160分更為重要。這些都必須通過備考中的精練巧講來實現。在練習的選擇上要防止粗制濫造,一定要以經典題為范例,精練巧講,特別是借鑒近年的典型高考題來訓練學生尤為重要,高考題是考綱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而且高考題相對規范科學,同時高考題在命制中為了選拔區分度,往往是集中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弱點,所以高考題是教學復習中的典型教材,這些題在訓練學生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方面有獨到之處。在第二、三輪復習過程中要結合解題方法的指導,定位于“高標準考查能力的運用”,強化學生思維習慣,審題方式(注意試題的范圍限定、角度限定、主體限定、材料限定等),規范答題。培養自信,不留白卷,書寫要規范。

6、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1)自覺復習,加強對教材知識的整理,理清基本線索,默寫重點知識。

(2)主動關注時政熱點。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

(3)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過分依賴教師、資料,不要照抄照搬。

(4)養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包括對知識的整理、課堂筆記、作業錯誤及原因等。

(5)先看書后做題,做題后再看書。不能忽視主觀題,做題要“慢審快做”。

(6)學會分析參考答案。

7、加強培優補差,分層教學。

注意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要多關愛學生,重視學生的情緒變化,常和學生談心,鼓勵學生,幫助其緩解因緊張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壓力。了解學情,溝通思想,形成共識。對優秀的同學加強能力培養,對成績較差的同學強化基礎知識訓練,作業可采取“套餐制”即分成基礎題(所有學生必須做)和提高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選做),梯級訓練,循序漸進。

8、加強集體備課。

做到資料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試卷統一、改卷統一、信息共享。

五、目標任務及具體措拖

根據高考的要求及以往的經驗,復習備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2014年8月——2014年3月初)

目標任務:夯實基礎,循序漸進。通過本輪復習,使學生對“考試說明”規定的考查內容,能準確、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全面掌握考點中的基本知識,達到能獨立完成中的“基礎”題。

具體措施:

①以教材為準繩,按照課、節、框復習,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鞏固。

②每節配置一套課時作業,每課進行一次單元檢測,并做到認真督察。充分利用好糾錯。

③加強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學生實際,把互研落到實處,在基礎知識上力爭不留死角。

附:具體進程表

政 治第一輪復習安排表

科目

單元章節

內容

時間

前言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10課時

第二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課時

第三課

企業和經營者

6課時

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

6課時

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6課時

第六課

銀行和儲蓄者

6課時

第七課

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6課時

第八課

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6課時

前言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6課時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6課時

第三課

堅持予盾分析的方法

6課時

堅持予盾分析的方法

6課時

第四課

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6課時

第五課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6課時

第六課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6課時

第七課

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6課時

第八課

自學投身社會實踐

8課時

前言第一課

我國的國家制度(上)

6課時

第二課

我國的國家制度(下)

6課時

第三課

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

6課時

第四課

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6課時

第五課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8課時

第二階段(2014年3月初——2014年4月中旬)

目標任務:知識梳理,形成網絡。

⑴針對學生第一輪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通過專題復習整理,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

⑵指導學生對知識、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具體措施:

①按各學科的知識體系,確定十二個專題,逐一進行知識梳理,進行復習。

②就本專題高考復習的重點、熱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歸納和總結,即進行知識鏈結。

③就每一個專題,經過互研精心選擇一套綜合檢測題,突出屋次性和知識的網絡性及能力的訓練。

專題內容

學科

內容

專題一

經濟常識部分

商品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專題二

企業和經營者、產業和勞動者

專題三

財稅和金融

專題四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世界市和對外貿易

專題五

哲學常識部分

唯物論

專題六

辯證法

專題七

識識論

專題八

人生觀

專題九

政治常識部分

國家制度

專題十

政黨制度

專題十一

我國的民族、宗教

專題十二

我國的外交政策

第三階段:(2014年4月中旬——2014年5月中旬)

目標任務:分析時政,提高能力。通過高考模擬試題,以考、講、評、拔、補等形式,講一步查漏補缺,攻克重點、難點、疑點,補救重點,弱點,強化基礎知識,加強能力訓練。

具體措施:

①精選時政材料,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框架,多角度、多層次掌握時政要點,做到課本的原理、觀點與背景材料的有機結合。

②加強調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時傳授學生。

③依據年級組安排,進行仿真“3+X“綜合模擬測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219867.html

相關閱讀: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