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講過一條最簡單的真理:一求生存,二求溫飽,三求發展。在舊中國,勞動人民衣不遮體,食不裹腹,其子女無錢也無權去讀書。在旱澇天災、戰火連年的時代,人們也無法保證教育或求學。在政治不安定、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正常的、進步的教育也是無法實施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層次論”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人首先必須具備與生存相關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它確保個體應該生活在一個免遭危害的環境。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情感標志,它是人的精神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它必須通過自我實踐和付出,才能產生威望和認可,也是達到自我實現的途徑。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如果全部低層次的需要都得到滿足,那么這個人就會達到成為極少數的自我實現者之一的境界。所以馬斯洛說:“如果他最終要得到自身安寧的話,那么音樂家必須作曲,藝術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作。人必須成為他能夠成為的人。”學生的學習,正是他完成、達到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做為客觀環境因素的一部分,國家、政黨、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努力為青少年一代創造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并力求以良好的經濟條件來滿足學生學習的物質需要,以保證他們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教育和其他各個社會教育的重要區別就在于通過正確及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年輕一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長期進行不能間斷不可放松的,今天,我們強調正確與及時,是指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因此,對青少年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必須進一步重視和加強。例如,在新的歷史時代,要求青少年學生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能正確處理紅與專的關系,使之學為我用,人為我用,青年是人類的未來,他們必然成為各階級影響和爭壓的對象。當前,我們在國際政策上一改過去閉門鎖國政策而實行對外開放,隨著國際間經濟交流、科學文化技術交流和旅游業的發展,一些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和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傳入我國,并影響和腐蝕年輕一代,國內的階級斗爭又同國際的階級斗爭密切聯系著,幾方面的消極影響相互糾結,彼此滲透,形成與我們爭壓年輕一代的強大勢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219874.html
相關閱讀:辨析題解答方法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