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會考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系統復習過程,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強化所學過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能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在認識上達到新的躍變,從而真正落實教學大綱和會考大綱的要求。
然而,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
因此,許多學生在復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盡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復習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學生為此甚至產生厭學、棄學思想。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于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在頭腦里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系。如果我們教師充分認識不到這些。而在復習內容多,時間緊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去走捷徑,只對著會考大綱帶學生畫重點。學生也就按照教師畫的重點去死記硬背書上的“零散”內容。這樣的復習效果既(當)然是事倍功半,不會理想的。
所以,在高中地理復習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從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并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會考大綱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正因為如此,在復習過程中,我不是機械地把教過的內容再重復講一遍,而是嘗試運用系統科學思想方法,讓學生首先能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結構體系,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較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
具體方法和步驟是,首先帶領學生按順序回顧各章節具體內容,教師補充并歸納出各章知識體系結構表。再幫助和引導學生搞清楚各章內容之間關系,列出整個高中地理知識結構簡表,也大體上可用課本說明中的圖解表示。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以宇宙環境為開端,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地球運動的特點和地理意義都離不開宇宙環境。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點、性質、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構成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農業、工業、人口與城市發展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構成地理科學的一對矛盾---人地關系,正是通過人地關系這一對矛盾體,把高中地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即組成了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整體系統,它是由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活動這兩個高級子系統組成,這兩個高級子系統又由組成它們的要素次一級子系統構成等。然后,教師順著系統層次再進一步講解說明。這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復習過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著系統層次去思維和記憶,不至于無章可循,無從下手,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好地理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在上述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引導學生去尋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對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學生只要熟讀了教材,把握了要點,可不必多講。教師著重講清難點,并通過分析、歸納揭示出各知識點之間聯系和規律。如:地球上的水、大氣、自然資源、能源、工農業生產、人類和環境等章節,分別講到由于人類活動,使大氣污染加重,導致氣候惡化,生態平衡、淡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遭到不斷破壞,某些礦產資源出現枯竭現象;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工業“三廢”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環境問題的產生,其內容都是講對地球資源的破壞。上述問題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可歸納為一個“濫”字。即:濫排(廢氣)、濫放(污水)、濫抽(地下水)、濫砍((森林)、濫牧(草原)、濫墾(土地)、濫采(資源),而招致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學生在學習中往往不能系統地認識到這些章節知識間的聯系,去孤立、機械地識記這些知識點,學習就感到較困難。教師揭示了上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問題其實是同質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規律,對這些內容就很容易深刻的記憶在腦海中。再如“自然資源”一章,教材從不同側面概況了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各自基本特點,加起來共有十幾條之多,學生在識記時甚感繁雜,不易掌握。教師對其進行綜合、歸納、找出所有特點中的共同點:(1)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類型豐富多樣,但人均占有量少;(2)各種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地區差別明顯;(3)在資源開發利用中人為原因破壞較多,資源形勢嚴峻。找出這些共性,也就抓住了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核心。抓住了這個核心,不但利于識記,而且開闊了思維,進一步暢通學生知識遷移的渠道。因為我國面積廣大,位置優越,為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形成提供了條件;因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所以人均占有資源量少;由于人們的淺見和隨心所欲,產生了人為原因對資源的破壞現狀。所以,我們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類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提高了,也就能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環境。這樣就把資源、人口、環境等許多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就能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深刻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只要仔細研究教材,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只要我們注意發掘,加以整理歸納,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好處的。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作為地理教師的我動了一些腦筋,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地理教學形勢嚴峻,由于高考取消了地理科目,學生普遍不重視地理學習,地理教學出現了大滑坡。盡管廣大地理教師苦苦拼搏,但收效甚微,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調動,地理成績不盡人意。因此,為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具有當代環境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需繼續努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221954.html
相關閱讀: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