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幾位不同學科的學者聚集在一起,研討問題、交流學術思想的學習方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維納(N.Wiener)和一些醫學、生物、工程技術界專家,每月舉行一次科學討論會。這些討論會對維納后來創立控制論起了重要作用。有人稱這種學習方法為群體外向學習法。在知識形成立體網絡的今天,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于發明創造,還可以用于學習基礎文化知識。“外向法”的獨特之處在于群體成員的知識結構不同,知識水平不一,因此具有一系列優點:(1)由于學習群體自愿組成,興趣相近,學習積極性高,熱情大;(2)一群知識結構不同的人在一起進行學習與研討,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一門學科有所了解;(3)可以運用大家的鑒別能力,不同的見解可以相互啟發,易于使各人的思維保持積極主動的狀態,排除各人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調整思路,少走彎路;(4)在學習群體中可以接觸多種知識結構的人,接觸到多種學習方法,從而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效果 學習規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39265.html
相關閱讀: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
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辨析題解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