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學與我們的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物理現象大量地存在于同學們的周圍,如上課的鈴聲,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天空的彩虹,電燈和電話等,并且,人人時時刻刻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著物理學的規律。撬石頭時用杠桿,騎自行車轉彎時身體向“里”傾斜……這一切都給我們學習物理帶來方便。規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抽象出來的東西是具有本質的普遍意義的東西,它能反復出現在許多物理現象中。例如,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這個定義對所有液體都適用。而且,我們還可以推廣到氣體中使用。
比如說,在高一物理機械能一章,“功率”這個概念的引入,是用功變化的快慢程度來定義的,在學習時,可以與前面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模仿創新。我們在前面學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量→加速度”,由此可以引出:“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功率”。這種建立概念的程序 學習方法,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同學們也可以自己試一試。
正因為同學們經常和物理現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律(定理、定律)之前,已經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對這些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物理學習要重視觀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從下面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1、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上升到理論知識
〖例一〗鞋底磨損現象
提問:Ⅰ為什么磨損?Ⅱ怎么磨損的?Ⅲ磨損的特征與原因。
方法:觀察與分析
鞋底的磨損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磨損的原因與物理知識“摩擦”緊密聯系,有一定知識基礎。人走路,著地的那只腳要向后蹬,很多人都以為鞋底使這是磨損的。通過細心的觀察,考察眾多的人,綜合分析。
其實,腳雖向后蹬,有向后滑的趨勢,但并不向后滑,這時不磨損鞋底,恰恰相反,磨損的過程是在向前邁步擦過地面時發生的。不同的人鞋底磨損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磨損較均勻,有的偏于腳跟,或偏于某側,這與人的走路習慣有關。從觀察到得出結論的過程就運用了模仿創新。
學習概念時首先要異中求同。例如,我們比較人推車、拉鋸、提水體、壓木板等現象,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腿、拉、提、壓等現象,以及不直接接觸的物體,如磁鐵與鐵釘、摩擦后的塑料棒與紙屑之間的吸引現象。這些現象表面看起來不同。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都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就把它稱為力,從而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后,遇到類似的現象可以用力的概念和規律去理解。這樣就簡化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我們善于運用這個方法去研究和學習物理,那么,厚厚的一本書,我們就覺得越學越薄了。
對稱是物理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正電荷與負電荷、電場與磁場與重力場、時間和能量、動量與能量、右手定則與左手定則、汽化與液化、溶解與凝固,等等,體現了自然界的對稱和諧美。我們在學習一方面的概念和規律時,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相反的另一方面。對照起來學習,比較方便和快捷。
學習概念時還要注意同中求異。我們認識事物除了認識他們的共同點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他們的不同點。如把一些意義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較,防止發生混淆。
2、注意運用典型的例子學習概念和規律
我們在說明一種思想或闡明某種觀點時,常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習物理時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理解概念和規律方面。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章節的知識性內容幾乎都采取了例證的方法。例子是具體、形象化的,規律正是由生活現象中來的,所以,用它們說明問題讓人感到實在,感到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有人只是死記課本中的概念和規律,這樣即使記得很熟,碰到具體問題時不會分析也沒有用,等于什么也沒有記住;蛘呋卮饐栴}時不做判斷,盲目代入結論。另一種人只是埋頭做題目,基礎知識都不了解,錯了做,做了再錯,越做越糊涂,頭腦里亂七八糟。
你在平時學習時,是否注意運用典型例子來幫助理解概念和規律呢?
既然概念和規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我們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通過實際例子驗證概念和規律,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我們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為記住正確的概念掃清道路。例如下面的例子:
〖例二〗甲、乙兩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戲,結果甲勝乙敗,那么甲乙兩人誰受拉力大?
因為甲勝乙,所以甲對乙的拉力比乙對甲的拉力大。產生上述錯解原因是學生憑主觀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規律分析問題。按照物理規律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是由哪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合外力決定的。甲勝乙是因為甲受合外力對甲作用的結果。甲、乙兩人之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兩人身上,因此,他們的拉力一樣大。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律來用,要運用物理規律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曾經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模仿創新,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40533.html
相關閱讀: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
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辨析題解答方法